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

标题包含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
阻风三日不舂粮,浪逆篙横未到庄。 碧水赖知饶夜月,青山已复下残阳。 每吟秋兴空多泪,欲赋西征细作行。 行止定非臧氏力,艰难险阻自须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历任国子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他因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时人的赞誉。 傅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阻挡了三天的狂风并未影响到我的储备粮食,我在波涛汹涌的小船上沿着竹竿的方向驶向村庄。碧绿的水面使得夜晚的月光变得更加明亮,远处的青山在夕阳的余晖中逐渐落下。每当我吟诵起秋天的感伤之情,泪水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想要为这次出征写一首诗,需要仔细考虑。但无论前行还是止步,都不是出于他人的力量,而是我自己要去面对和克服那些艰难险阻。
去完善
释义
【阻风】指因风浪太大导致船只无法行进的情况。 【不舂粮】形容旅途的短暂,即使没有准备好粮食也可以随时出发。 【浪逆】指海浪阻碍航行,让船不能顺利前行。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庄】村庄。 【碧水】清澈的水面。 【赖知】幸亏知道。 【夜月】夜晚的月亮。 【秋兴】在秋天时所产生的感慨之情。 【空多泪】白白的流了很多眼泪。 【赋西征】创作关于西征的诗篇。 【细作行】详细地描述出征的过程。 【行止】行踪,行动。 【臧氏力】引用了“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这个典故,意思是力量不够的人,走到中途就会放弃。这里借指旅途中遇到的困难。
去完善
赏析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是一首描绘旅途中阻碍和自然美景的诗歌。诗人以“阻风三日不舂粮”开篇,描述了因风浪而耽误了行程三天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旅途中的困难。随后,诗人描述了“浪逆篙横未到庄”的景象,表示由于风浪,船只无法顺利前行,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定的距离。 接下来的两句诗中,“碧水赖知饶夜月,青山已复下残阳。”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美丽景色的欣赏。前一句表示虽然因风浪而受阻,但幸而有明亮的月光照亮水面,使得诗人在夜晚也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后一句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凸显了自然的魅力。 紧接着的两句诗:“每吟秋兴空多泪,欲赋西征细作行。”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吟咏秋天的景色时,不禁流下了泪水,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想要详细记录下这次旅行的想法,以便留下美好的回忆。 最后两句诗:“行止定非臧氏力,艰难险阻自须尝。”表明了诗人面对困境的态度。他认为,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困苦,都需要自己去亲身尝试和努力克服。这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是北宋诗人傅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正值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之际。在这个特殊时期,傅察与许多士人一样,因战乱而四处流亡。他曾在诗中写道:“功名何日足,去住此身轻。”表达了在这个动荡时期,功名利禄已经不再重要,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当时,金兵南下,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士人更是难以安身立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傅察写下了这首《再阻风次衡元度韵》,表达了对战乱中的百姓和士人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在诗中写到:“遥望中原外,江山一慨然。”这句诗反映了他对中原地区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的来说,《再阻风次衡元度韵》是在北宋末年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感受和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