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道中流寓人
累土编茅古制庳,官田种秫得沽私。
自言身健无徭役,犹胜平生江北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人们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简陋的房屋,耕种官家的土地以获得私人购买的权利。他们自豪地说,身体健康,不需参加劳役,这比在长江以北的时期要好得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一带。
2. 道中流寓人:指旅途中暂时寄居的人。
3. 累土编茅: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房屋,形容简陋的住所。
4. 古制庳:古代的制度简陋。
5. 官田:古代由政府经营的农田。
6. 种秫:种植高粱。
7. 得沽私:可以自给自足。
8. 徭役:古代百姓承担的强制性劳动。
9. 江北:长江以北的地区。
去完善
赏析
《丹阳道中流寓人》描绘了一位在丹阳地区过着流寓生活的农夫。诗中的“累土编茅古制庳”形象地描述了农夫所住的简陋茅屋。同时,他依靠种植官田的稻谷为生,并能在收获后进行私人买卖,这种生活方式相对自由。这位农夫自述身体健壮,可以免于繁重的劳动,这使他感到幸福,甚至比他在江北地区的生活还要好。
整首诗展现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农民形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人通过对这位农夫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勤劳和简朴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丹阳道中流寓人》是宋代诗人张蕴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辽金时期。
在宋辽金时期,战争频繁,民生疾苦,百姓流离失所,张蕴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和关注。他曾在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一带旅行,目睹了流寓百姓的苦难生活,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诗。
诗中写道:“一自云间住,难随天上行。路逢穿马耳,随处是经营。”描述了流寓百姓为生活所迫,四处奔波求生的艰辛情景。同时,诗人也对他们的坚韧精神表示敬意,感叹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努力经营生活。
此外,诗中还透露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乱、灾难使得许多百姓背井离乡,沦为流寓人。诗人以此诗表达了他对这些流寓人的同情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