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海

标题包含
上海
梦断三更鹤,芦边系短篷。 听潮看海月,坐石受天风。 物至秋而化,年来我亦翁。 长歌相劳事,犹喜此樽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寂静的三更半夜里,我的思绪如一只失群的仙鹤般迷失;在水边的芦苇丛中,一艘小小的蓬船被轻轻系紧。在这宁静的夜晚,我倾听着潮水的涌动和海风的呼啸,欣赏着月光如水洒满海面,就像一块巨大的明镜。 秋天到了,万物都开始变换颜色,我也开始步入老年的阶段。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相互扶持共度风雨,依然珍视彼此的友谊。让我们举杯共饮,歌唱生活的美好,感叹时光的流逝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梦断三更鹤:指夜半时分,梦境被打断。三更,半夜。鹤,此处可能指仙鹤,象征高洁超凡的形象。 2. 芦边系短篷:在芦边停泊小船。芦,芦苇;短篷,小船。 3. 听潮看海月:倾听潮水声,欣赏海上的明月。潮,潮水;海月,海上的月亮。 4. 坐石受天风:坐在石头上,接受风吹拂。 5. 物至秋而化:万物到了秋天开始变化。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规律。 6. 年来我亦翁:近些年我也成为了老人。翁,指老年人。 7. 长歌相劳事:一起唱歌度过美好的时光。长歌,唱长歌曲;相劳事,互相为对方分担辛劳。 8. 犹喜此樽同:仍然喜欢与你们共同举杯饮酒。樽,古代的一种酒器;同,一同,共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身处上海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梦断三更鹤,芦边系短篷”描述了梦境般的景象,仿佛在深夜听到鹤的叫声,看到江边停靠着的小船。颔联“听潮看海月,坐石受天风”则进一步展现了上海的夜景:海潮的声音和月光交织在一起,作者坐在石头上享受着大自然的气息。颈联“物至秋而化,年来我亦翁”表达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长歌相劳事,犹喜此樽同”则是作者与友人共同分享美好时光的写照,通过歌声和酒樽传递出真挚的情感。整首诗歌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海》张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创作的。这段时间里,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前来交流。上海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 诗人张蕴正是生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他本人是一位才子,才华横溢,但官场生涯却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敏锐的观察。他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以《上海》为题,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身经历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上海的繁华景象,如“十里洋场”、“明珠照夜”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如“谁知海角天涯客,却是中原世界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文化的传承,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