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洛川怀古

标题包含
洛川怀古
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行见白头翁,坐泣青竹下。 感叹前问之,赠予辛苦词。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 晋家都洛滨,朝廷多近臣。词赋归潘岳,繁华称季伦。 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 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 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 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芳□□□□,□□□□□。 碑茔或半存,荆棘敛幽魂。挥涕弃之去,不忍闻此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草地繁茂,英雄的马儿在歌唱。走看老者白发苍苍,静坐时在竹子下哭泣。 感慨而问起,得到的是苦痛的回答。时光流转,江山亦有兴亡。 曾经的晋国都城洛水之滨,朝廷有许多亲近的大臣。文采归于潘岳,繁华则赞颂季伦。 那春日芳草地的美丽,河阳的繁花纷飞。绿珠矢志不从贼手,一同走向生命的尽头。 曾经的楼阁瞬间消失,繁茂的树林长久地凋零。昔日的歌剧院台,如今已成狐狸和兔子的洞穴。 人间之事相互消亡,世上的道路充满了悲伤。北邙山是我住所,泰山则是我的故乡。 请看北邙山间的小道,骷髅缠绕着蔓延的草藤。馥郁的花朵,悲伤的果实。 墓碑或许还能见到一半,但荆棘已经收敛了幽魂。抹干眼泪离开此地,不想再听到这些言语。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洛川怀古》刘希夷:诗意盎然的历史感慨 “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起句便呈现出一幅春日洛川的景象,草绿、马嘶,在寂静之中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氛围。诗人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当时的情境,引发读者的共鸣。 “行见白头翁,坐泣青竹下。”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两种角色: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及年轻气盛的骑士。前者代表的是历史的见证者,后者则象征著时代的变迁与更迭。他们分别在竹下哀哭,无疑是对过去光辉岁月的缅怀。 “感叹前问之,赠予辛苦词。”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往事,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记忆。 接下来的诗句,“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写出了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恒常。尽管世事如烟,但河山依旧,见证了无数的盛衰兴替。 诗人在描述历史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反思。他将历史上的名人一一列举,如晋家的潘岳、季伦等,这些都是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如今却早已化作尘土。这正是历史兴衰的象征。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繁华落尽的景象,“高楼倏冥灭,茂林久摧折。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昔日繁华的歌舞台,如今已成狐兔的巢穴,这是历史沧桑的体现。 最后,诗人以对生死的看法结束全诗,“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北邙是吾宅,东岳为吾乡。”他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而对故乡的怀念则是永恒的主题。 《洛川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慨的诗,刘希夷以其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思考。这首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画卷,也让我们在欣赏其艺术魅力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川怀古》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一首描绘洛阳古都的历史名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675年左右,处于唐高宗时期至武则天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优厚的创作环境。 当时的刘希夷正值青年才俊,他的才华横溢且十分向往古典文化,对洛阳这一历史悠久的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背景下,他深入研究了洛阳的历史与文化,并最终完成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洛川怀古》。 诗中,刘希夷以“草木春来丽,江山古今愁”开篇,将洛阳美景与历史的沧桑融为一体,凸显了洛阳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紧接着,他以“河流无日夜,客泪逐年流”来比喻岁月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的来说,刘希夷在创作《洛川怀古》时,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古都的历史遗产,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他对时间的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这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承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