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昨夜封枝寒雪。
暗堆残叶。
佳人醉里插钗梁,更不问、眠时节。
绣被重重夜彻。
烛光明灭。
枕旁争听落檐声,更不问、醒时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夜严寒的大雪压在树枝上,黑暗中将枯萎的树叶堆积在一起。美丽的女子在醉意中轻轻地将发钗插入鬓角,并没有注意到入睡的时间。
夜深了,厚重的棉被使得四周一片寂静。蜡烛的光亮明暗不定。躺在枕头边的人们争相听着雪片飘落在屋檐上的声音,完全没有察觉到清醒的时间。
去完善
释义
1. "封枝":意指将树枝覆盖上冰雪,使其不能生长。此处是借喻严寒的气候条件。
2. "暗堆残叶":描述在寒冷的天气中,落叶堆积在地上的情景。“暗”字表示光线暗淡,衬托出环境凄冷。
3. "佳人醉里插钗梁":描述美人在醉酒的状态下,随意地插上发饰,并不在意自己的仪容。"钗梁"指的是发饰的一种,也称钗头。
4. "绣被重重夜彻":意味着在寒冷的夜晚,被子厚重以保暖。"夜彻"表示夜晚漫长难熬。
5. "烛光明灭":指烛火摇曳不定,暗示环境的静谧以及心情的起伏。
6. "枕旁争听落檐声":此句描绘作者因天气寒冷而侧卧在枕头上,听到屋檐上融化的雪水滴落的声响。"争"在此处表示努力倾听的意思。
7. "更不问、醒时节":意为并不关心自己何时醒来,表达了诗人醉酒后对现实生活的淡漠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冬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寒雪、残叶等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凄美的画卷。同时,通过对佳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昨夜封枝寒雪”,以寒雪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接着的“暗堆残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寒冷感。这种寒冷的氛围与下文的“佳人醉里插钗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在寒冷的夜晚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佳人醉里插钗梁,更不问、眠时节”,这句词将镜头聚焦到佳人身上,描述了她在醉意朦胧中插簪的场景。这里的“更不问、眠时节”则体现了她对美梦的追求,即使是在寒冷的夜晚也无所畏惧。
下片则继续围绕夜晚展开。“绣被重重夜彻”一句,通过“绣被”和“烛光明灭”的形象,表现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温馨。然而,紧接着的“枕旁争听落檐声,更不问、醒时节”却将这种宁静打破,通过“落檐声”这一动态画面,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里的“更不问、醒时节”则表现了佳人对梦境的热爱,即使醒来也要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落索》是南宋词人王灼的一首词,创作于公元1156年。在这一年里,王灼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辞去了地方官职,回到了故乡四川眉州。这一决定与他多年来对朝政的不满和对家乡思念的情怀密切相关。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王灼对此深感痛心。他在官场任职期间,多次上疏直言,却未能得到皇帝的重视。这使得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决心辞官回乡。
回到四川后,王灼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他运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词篇。《一落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他以婉转的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