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王补之梅竹

标题包含
王补之梅竹
淡抹斜斜三两枝,色香相亚恰相知。 沙寒水浅魂初醒,月落窗空影半欹。 岂是物华甘寂寞,且须岁晚共扶持。 向来淮浦潇湘岸,绝爱萧萧雪打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淡淡轻描两三枝梅花,色香彼此相映衬。 冬天的寒冷使得梅花之魂苏醒,月落之时,窗户映出的身影也显得有些倾斜。 不是它们在寂寞中度过时光,而是要等待冬天过后一起生长。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那淮浦潇湘两岸的景色,特别是那白雪覆盖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1. 淡抹:淡,指色彩淡雅;抹,指涂抹。淡抹即指在画布上轻轻涂抹上一层淡雅的色彩。这里用来形容梅花在冬天寒冷的空气中开放,似乎给世界增添了一抹淡淡的色彩。 2. 斜斜:表示倾斜的样子,这里用来描绘梅花的枝条姿态。 3. 三两枝:三两,指数量不多;枝,指梅花的枝条。这里表示只有少数几枝梅花在寒冬中绽放。 4. 色香相亚恰相知:色,指梅花的外观色彩;香,指梅花的香气;相亚,相互媲美;恰相知,恰好互相了解。这句话意思是梅花的色彩与香气相互媲美,正好相得益彰。 5. 沙寒水浅魂初醒:沙寒,指冬天的寒冷;水浅,指河水的枯竭;魂初醒,指梅花的灵魂刚刚苏醒。这句话表达了冬日严寒中的景象,以及梅花在这种环境中逐渐苏醒,准备开花的情景。 6. 月落窗空影半欹:月落,指月亮落下地平线;窗空,指窗户映出的天空;影半欹,指梅花的影子在月光下呈现出半倾斜的状态。这句话描述了月亮落下后的夜景,以及梅花投影在窗户上的形象。 7. 岂是物华甘寂寞:岂是,难道是;物华,指大自然的美好景物;甘寂寞,甘心忍受孤独。这句话表示梅花并不愿意孤独地度过冬季,而是渴望与其他美好的景物一起展示自己的美丽。 8. 且须岁晚共扶持:且须,必须;岁晚,年底;共扶持,共同支持。这句话意味着梅花希望在年底的时候与其他花卉一起开放,共同为大自然增色添彩。 9. 向来淮浦潇湘岸:向来,一直以来;淮浦,淮河流域的水滨地带;潇湘,湖南省境内潇水和湘水之间的地区。这句话概括了梅花自古以来在淮河沿岸和潇湘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分布。 10. 绝爱萧萧雪打时:绝爱,极度喜爱;萧萧,形容雪花飘落的景象;雪打时,下雪的时候。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在雪天中盛开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梅竹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首句“淡抹斜斜三两枝”描述了梅花与竹子稀疏地生长在寒风中,勾勒出一种朴素而淡雅的美。接下来的诗句“色香相亚恰相知”则强调了梅花的香气与竹子淡淡的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和谐的氛围。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梅竹生长的环境:“沙寒水浅魂初醒,月落窗空影半欹。”这两句写出了梅竹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虽受尽风欺雪压,却仍坚守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诗人所赞颂的品质。 紧接着的诗句“岂是物华甘寂寞,且须岁晚共扶持。”揭示了诗人对梅竹顽强生命的感慨。作者认为梅竹并非甘于寂寞,而是在艰苦环境中,彼此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最后两句“向来淮浦潇湘岸,绝爱萧萧雪打时。”则表达出诗人对于梅竹生活的向往之情。他想象自己在淮浦和潇湘岸边欣赏到白雪纷飞中的梅竹,感受它们那傲然的风骨。 整首诗通过对梅竹坚韧精神的描绘,传达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补之梅竹》这首诗是朱复之在南宋末年创作的。朱复之(约1178-1254年),字子澜,号海陵居士,宋代江苏海陵人,晚年寓居苏州,是一位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诗人。他的诗才横溢,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其作品在当时广为传颂。 在南宋末年,国家政局动荡不安,蒙古入侵,战火连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复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王补之梅竹》。 诗中,朱复之通过对梅竹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坚韧不屈、高洁品质的追求。梅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竹则代表高洁的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激励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