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汤伯纪
停云思何长,伐木梦苦短。
飘摇乘风来,倏霍抟沙散。
匪今我独黯,自昔客屡叹。
之子曷云戾,微阳逼候炭。
囚山对线景,汲井共清盥。
玉露泚金茎,水泉流藻翰。
方竹桂芳袭,未觉枳栖远。
仰天镜其团,一弛弓向半。
书堂渴吾伊,伫立了瑟僴。
子如飞鸿渐,我如禁门键。
天寒柳无枝,指直不得挽。
归来玩题墨,寂寂瞇双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驻足凝望云悠荡,思绪绵延不断。
梦境里伐木劳累,醒来发现时光短暂。
随风飘荡而来,瞬间又消逝无踪。
并非只有我心情黯然,自古离愁便让客旅感慨万千。
这位朋友为何迟迟不来,夕阳西下,天色渐晚。
困在山中只能眺望远方风景,共享山泉洗净烦忧。
晶莹露水洒满金色花朵,泉水流淌到水草边缘。
置身竹林似桂花清香,未曾察觉已远离故土。
仰望天空那团团云雾,犹如张满弓箭却只拉到一半。
盼望你在书房相见,期待心中热情如火。
你如逐渐高飞的鸿雁,我似被束缚的门户之键。
严寒中柳树无力垂下枝条,手指僵硬难以弯曲。
归来看着笔墨题诗,寂静中我双目模糊。
去完善
释义
1. 停云:出自《诗经·小雅·彤云》,此诗为作者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这里用作表达思念之情。
2. 伐木:出自《诗经·周南·汝坟》,意为砍伐树木,比喻时光流逝。
3. 飘摇:形容随风飘荡的样子。
4. 倏霍:形容事物变化无常,迅速消失。
5. 匪今:并非今日才有,意思是这种情感古已有之。
6. 自昔:自古至今。
7. 之子:这个人的意思,代指汤伯纪。
8. 曷云戾:为何来到这里。
9. 微阳:夕阳。
10. 囚山:被囚禁的山中,这里是作者的处境。
11. 线景:风景如画。
12. 汲井:从水井里取水。
13. 清盥:清洁身体。
14. 泚金茎:形容露水滋润着金黄的茎叶。
15. 水泉:泉水。
16. 藻翰:比喻文章华美。
17. 方竹:一种竹子,寓意正直。
18. 桂芳:桂花的香气。
19. 枳栖:鸟在枳树上筑巢。
20. 仰天镜其团:仰望天空,月亮如圆镜一般。
21. 一弛弓向半:形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心情。
22. 书堂:书房。
23. 渴吾伊:渴望见到友人。
24. 了瑟僴:形容心情平静。
25. 飞鸿渐:比喻友情深厚。
26. 禁门键:锁上门,这里指分别。
27. 天寒柳无枝:寒冷的天气,柳树失去了绿叶。
28. 指直不得挽:手指伸直却无法挽留。
29. 归来:回到书房。
30. 玩题墨:欣赏汤伯纪留下的墨宝。
31. 瞇双眼:眯着眼睛,表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汤伯纪之间的深厚友谊。首联以“停云”和“伐木”两个意象开篇,象征着诗人在闲暇之余对友情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颔联通过描绘风中飘摇、沙中消散的景物,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感慨。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以及身处困境时的无奈叹息。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与汤伯纪共同度过的时光,包括沐浴阳光、品尝清泉等场景,展现了二人之间融洽的关系。同时,诗人以“玉露泚金茎,水泉流藻翰”为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的几联,诗人又以方竹、桂芳等自然景象为托,暗示出与朋友共度欢乐的时光并未察觉到离别之悲。
而后,诗人以“仰天镜其团,一弛弓向半”的形象描绘,寓意着相聚的美好时光犹如圆镜一般圆满,而分别的时刻却似乎离弦之箭,无法挽留。紧接着,诗人提及自己在书房等待朋友时的焦急心情,并使用“了瑟僴”这一动作,表达了期待的心情。
尾联则以“天寒柳无枝,指直不得挽”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对于友情的渴望与珍视,然而却无法挽回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最后,诗人想象自己回到家中,拿起笔墨回味曾经的欢聚时刻,不禁潸然泪下。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友情真挚的情感,充满了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汤伯纪》是南宋诗人朱复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这是南宋中期的一段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朱复之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朋友汤伯纪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他们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复之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后来,他得到了汤伯纪的赏识和资助,才得以继续求学。朱复之与汤伯纪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友谊成为他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南宋时期的诗人们善于运用诗词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朱复之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以诗言志,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