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
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苹。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夜晚应该足够了,寒冷的风正在改变春天。到处都将寒冷的变成温暖的,旧的会变成新的。
树木因为芬芳的雨而美丽,融化的冰使草地变得繁茂。阳光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它会逐渐温暖疲惫的人们。
去完善
释义
1. 良夜:美好的夜晚,指夜色明亮的晚上。
2. 岁应足:应即“应该”,足即充足。整句话的意思是:一年中的美好夜晚应该是足够的。
3. 严风:强烈的风,这里指寒风。
4. 遍回寒作暖:意思是天气转暖,寒冷逐渐消失。
5. 通改旧成新:整个季节都在改变,旧的已经变成了新的。
6. 馨雨:芳香四溢的雨。
7. 融冰雨泛苹:融化的冰块被雨水推动漂浮在河面上。
8. 韶光:美好的时光。
9. 不偏党:不偏袒任何一方。
10. 积渐:逐渐积累。
11. 煦疲民:用阳光温暖疲劳的人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春天悄然到来的过程。首联“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中,“良夜”象征冬去春来,夜晚的消逝预示着白昼的到来;“严风”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风中的温度变化暗示着季节的转换。颔联“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进一步说明了春天来临的过程:寒冷的冬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颈联“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苹”具体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树木在春雨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冰层融化后的水流泛起一片片浮萍,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尾联“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带来希望的感慨,他认为春天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慢慢地温暖每一个疲惫的心灵。整首诗节奏明快,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是唐代诗人周朴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正值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周朴本人以隐逸著称,他深居简出,生活简朴,善于观察自然景物。
当时,唐朝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朴却能发现春天的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象。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