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思
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夜色蓟门火,秋声边塞风。
碛浮悲老马,月满引新弓。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岁月的磨炼,白发苍苍的老者从遥远的边疆退伍回来,结束了战争生涯。在夜色的映照下,蓟门战火仿佛照亮了天空;秋天的风声如同边塞的歌谣。沙碛上行走着那匹疲惫而悲伤的老马,月光洒满大地,新的弓箭准备就绪。经历了无数次的阴山战斗,只能增添这位勇猛上将的荣誉。
去完善
释义
《边思》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的诗,以下是诗中的词句注释:
1. 戍:守卫边境的士兵。
2. 白首:白头,指年老。
3. 干戎:指参加军事行动。
4. 蓟门:古代边关名,位于今天北京一带。
5. 碛:沙漠,这里指边疆荒凉的景象。
6. 老马:指年老的战马。
7. 阴山: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防线,这里是泛指边疆战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边疆戍守的场景和将士气概。诗人以“白首罢干戎”说明老兵仍在为保卫国家而努力,他们的英勇形象如同一座丰碑屹立不倒。在诗歌中,“蓟门火”与“边塞风”对应,表现出战争环境的紧张感;而“悲老马”和“引新弓”则勾勒出士兵们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的“百战阴山去,唯添上将雄”,展现出老将英勇沙场,堪称典范的气概。整首诗展现了戍边战士顽强不息的战斗精神,以及他们为捍卫疆土作出的卓越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思》是唐朝诗人周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的孤独和思念家乡之情。
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此时唐朝正面临“安史之乱”后的局势动荡。国家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深感忧虑,写下此诗表达对边疆战士的关怀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人周朴自身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他早年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见识了民间的疾苦。后来他回到京城长安,由于才学出众被任命为官员。然而他性格耿直,不愿同流合污,逐渐被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这一经历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边疆战士为视角,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