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等岩
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
不知名树簷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建造的上部藤影下,有德高望重的高僧犹如天台之景。
不知道屋檐前的这棵树的名字,但曾经向道人请教过关于岩石间下山的问题。
去完善
释义
1. 上方:天界,此处可指佛教的极乐世界。
2. 藤影:藤萝的影子,这里指寺庙周边的幽静环境。
3.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4. 天台:天台宗,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
5. 檐前:屋檐下。
6. 问道:求道,寻找人生的真谛。
7. 无等岩:可能是一座山或寺庙的名字,位于古代天台国的境内。
去完善
赏析
《无等岩》是一首描绘佛门胜地的诗作,诗人周朴巧妙地运用了隐喻、象征等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
“建造上方藤影里”,这句诗以藤影为背景,展现了无等岩所处的清幽环境。这里的“上方”既指地势较高之处,也寓指佛门圣地,凸显了无等岩的神秘感。
“高僧往往似天台”,这句话暗示着无等岩中的僧侣们具有极高的修行境界,他们超凡脱俗,犹如天台山的仙人。这里的“天台”代指修仙之地,进一步强调了无等岩的圣洁氛围。
“不知名树簷前长”,这句诗描绘了无等岩中奇特的植物景象。虽然这些树木无名,但它们在檐前茁壮成长,寓意着寺庙中的僧侣们在此安心修行,最终必将有所成就。
“曾问道人岩下来”,这一句用问道的情景揭示了无等岩的文化底蕴。所谓“道人”,指的是悟道的僧人,他们从岩上下来的过程象征着探索真理、领悟佛法的精神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无等岩的环境、人物和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示了佛教圣地的美好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高僧们修行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无等岩》是唐代诗人周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德宗时期(780-805年)。
在这段时间里,周朴生活困顿,郁郁不得志。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因此,他将对仕途的不满和失落感融入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与此同时,唐德宗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等问题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朴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