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神光寺塔
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
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
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
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技艺高超的工匠以优质的材料搭建起了这座神光寺塔,使它名声大噪。在风云交汇之际,这座佛塔犹如千寻般拔地而起,沐浴在日月之中,熠熠生辉。四周的海水环绕着日本田野,天上的星星点缀着福州城的天际。在这座佛塔的顶端俯瞰尘世,或许能使人世间的纷扰与困扰归于平静。
去完善
释义
1. 福州:中国福建省省会,历史悠久。
2. 神光寺:位于福州的一座寺庙,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3. 良匠:技艺精湛的木匠。
4. 用材:选用优质的木材。
5. 为塔了:建造完成佛塔。
6. 千寻:形容很高,此处指塔的高度。
7. 日月中时:太阳和月亮升起之时,意指白天和黑夜。
8. 八面明:从八个方向都能看清楚,形容塔的高大醒目。
9. 旋流:水流旋转流动。
10. 倭国野:古代日本的地域,这里指大海的远处。
11. 天文:天象。
12. 方戴:覆盖。
13. 相轮顶:佛塔最顶端的部分。
14. 浮世:世间。
15. 尘里人心:俗世中的众生之心。
16. 应总平:应该归于平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福州神光寺塔的诗,作者周朴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塔的高度、光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诗中描述了福州神光寺塔的雄伟壮观,并在最后表达了对尘世间人们心境平静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福州神光寺塔》是唐朝诗人周朴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福州神光寺塔的赞美和感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即唐朝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诗歌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周朴的人生经历坎坷。他曾为科举考试奔波多年,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然而,他在诗坛上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同时期,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风气也相对宽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纷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
综上所述,周朴在人生坎坷的同时,也目睹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福州神光寺塔》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描绘福州神光寺塔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