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心寺
名与金山并,僧言景更幽。
寺无双屿近,地占一江浮。
曾是龙为宅,还疑蜃吐楼。
他乡远归者,望此得停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名和金山齐名,僧人说起景色更为幽静。
寺庙附近没有第二个岛屿,地理占据整条江漂浮的位置。
这里曾经是龙的住所,又让人怀疑是蜃楼出现。
在外乡回来的人,看到此处就会想要停下来休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江心寺:诗的题目,江心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江之中,是浙江的名胜古迹之一。
2. 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擅长山水景物描写。
3. 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原名氐父山,唐时改名金山。
4. 双屿:此处指江心寺附近的两个小岛,即东沙和西沙两个岛屿。
5. 一江浮:形容江心寺地势较高,仿佛漂浮在江水之上。
6. 龙为宅:传说中龙的住所,这里比喻江心寺所在地是风水宝地。
7. 蜃吐楼:海市蜃楼的景象,这里形容江心寺的建筑宏伟壮观。
8. 他乡远归者:指离家在外的人,远方归来的人。
9. 望此得停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远方的游子也希望能够在此停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江心寺”,诗人翁卷通过对江心寺的描绘,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和深远的禅意。
首联“名与金山并,僧言景更幽”,首先提到了江心寺的名声可与金山寺相提并论,而僧人却说这里的景色更加清幽。这表明江心寺虽然名声在外,但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其宁静致远的自然环境。
颔联“寺无双屿近,地占一江浮”,则描述了寺庙周边没有第二个岛屿与之相近,寺下便是江水缓缓流淌。这句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心寺独立于江面的景观,以及水波荡漾、静逸空灵的意境。
颈联“曾是龙为宅,还疑蜃吐楼”,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想象空间。诗人由眼前的景致联想到了古代的传说,认为这里曾经是龙的居所,又怀疑是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具象化,同时也增加了神秘感。
尾联“他乡远归者,望此得停舟”,则是诗人对于远方归客的心情刻画。他设想了一个在异乡奔波,最终在此处停下脚步的人,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内心的感慨可想而知。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对生活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江心寺》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至1265年间,即南宋中期。在这个时期,宋金对峙局势紧张,北方领土受到严重侵扰。然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诗人翁卷生活在浙江一带,曾任儒学教官。他的诗歌多描绘江南的山水风光,表现出世外桃源般的意境。在这首诗中,翁卷通过对江心寺周围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宁静祥和的画面。
在创作这首诗时,翁卷正值中年,经历过南宋社会动荡和战乱之苦。他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诗篇之中。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追求,体现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