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
乱离南国忽经年,一线愁添未死前。
心折灵台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
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
安得绝云行九万,却骑鲸背上青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南方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我忽然过了一年。心中的哀愁仿佛没有消失。
心灵受挫,盼望着世事如云般变化;眼见沧海桑田,东方的海也改变了模样。
燕子在幕布上筑巢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山鸡被关在笼子里实在令人同情。
如何才能飞越重云、遨游万里?或许只有驾驭鲸鱼,直上青天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乱离:指因战乱而流离失所。
2. 南国:南方地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家乡。
3. 一线愁添:指内心的忧愁不断增加。
4. 未死前:指在死亡之前。
5. 心折:心碎,内心极度悲痛。
6. 灵台:原指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天文现象的高台,这里借指观察天象。
7. 候云物:观测气象变化。
8. 东海变桑田:形容世事变迁之大。
9. 燕巢幕上: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喻指处境危险。
10. 雉畜樊中:出自《庄子·养生主》,指被困在笼子里的野鸡,比喻受困的境地。
11. 安得绝云行九万:化用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绝云收洞庭”,表示想要离开这令人忧愁的地方,寻找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12. 却骑鲸背上青天:化用宋代陆游《赠沈子寿》中的“试取凌烟阁上头,诸公衮衮应黄粱。乾坤未死英雄在,谁道华亭覆卻船?一水绕孤村,水净见游鱼。咏歌理双袂,驱马复言归。”表示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现实却是坎坷艰难。
去完善
赏析
《至日》刘著这首诗歌以“至日”为题,传达了诗人面对乱世流离、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诗人以南国乱离的场景开篇,描绘了人们如何在战乱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心中那一份无法消除的哀愁。这种哀愁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在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增添了他对生活的担忧和忧虑。
紧接着,诗人以“心折灵台候云物,眼看东海变桑田”这一诗句,形象地展示出沧海桑田的变化。“心折”意味着心碎,而“灵台”则是对内心的象征。这里的“候云物”可以理解为关注着世事的变化。同时,“眼看东海变桑田”则寓意着时代的沧桑变化,揭示出人们在动乱中的无力与无奈。
接下来,诗人以“燕巢幕上终非计,雉畜樊中政可怜”进一步描绘战乱带给人们的困扰。这里的“燕巢幕上”象征着不稳定的现状,而“雉畜樊中”则象征着人们如同被困的动物,难以逃脱困境。这两种现象都让诗人感到深深的同情与怜悯。
最后,诗人用“安得绝云行九万,却骑鲸背上青天”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安得绝云行九万”表示想要突破重重困难,追求自由;而“却骑鲸背上青天”则暗示诗人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如同神仙般飞翔在蓝天白云间,从而摆脱现实中的困苦。整首诗歌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日》是南宋诗人刘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4年,即宋宁宗庆元二年。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金、宋对峙,战事频发,民生困苦。
刘著此时尚未获得功名,他在临安(今杭州)生活,深受京城繁荣景象的影响,同时也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他的诗歌创作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民众疾苦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与此同时,南宋朝政腐败,宦官当权,科举制度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文人志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著选择了以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