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孤雁

标题包含
孤雁
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 不惜充君庖,为这边城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气寒冷,粮食稀少,孤独地行走在千里之外的路途中。我不惜作为您厨房中的食材,只为传递这来自边城的信任与问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稻粱:这里指食物。在古代,稻粱通常指的是稻谷和高粱,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这里泛指一切可以吃的食物。 2. 边城:古代指靠近边境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的家乡或者其他离首都较远的地方。 3. 不惜:愿意付出,不吝惜。 4. 庖:厨房。 5. 为:为了,表目的。
去完善
赏析
《孤雁》是唐代诗人鲍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孤雁自喻,表达出诗人在边城的孤独与无奈。首联“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描绘了边城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孤独的处境。“天寒”象征着环境的恶劣,而“稻粱少”则暗示了物质的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犹如一只孤雁,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而感到孤立无援。 颔联“不惜充君庖,为这边城信”,诗人表达了愿意牺牲自己的意愿,为了传递边城的真实情况,让皇帝了解边疆百姓的生活状况。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诗人与孤雁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孤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边城的孤独、无奈和奉献精神。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795年左右的晚唐时期,诗人鲍当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孤雁》。 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正处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时段,鲍当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鲍当曾是一位有志于仕途的文人,然而命运不济,未能获得朝廷的重用。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挫折,目睹了现实社会的诸多矛盾和纷争。 孤雁象征着他内心渴望自由、寻求知音的心态。借助于对孤雁的描绘,鲍当表达了他的孤独、哀愁和无助的心境。他用孤雁这一形象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象相互映照,寓意着当时社会中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