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九
招马红旗绣浪开,战鼙百面打春雷。
南山万仞阴崖险,似箭红尘一溜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招募马匹旗帜在波浪中翻飞,各种战鼓声如春雷般齐鸣。险峻的南山万仞山脚下,尘土飞扬好似利箭疾驰而来。
去完善
释义
招马:指招集兵马。这里指将军队召集到一起。
红旗:红色的旗帜,代表军队的威严与气势。
绣浪开:形容红旗翻飞如波浪般的景象。
战鼙:指战鼓,是古代战争时用来鼓舞士气的乐器。
百面:表示数量多,即很多的战鼓。
打春雷:形容战鼓声如同春天的雷声一样响亮。
南山:这里可能指的是延州城外的南山。
万仞:形容山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8尺左右。
阴崖:指山体的阴暗处,即山的背面。
险: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险要的地形。
似箭红尘一溜来:描述尘土飞扬的景象,像箭一样迅速飘散开来。
去完善
赏析
《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九》这首诗通过对场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阅兵盛况。首句“招马红旗绣浪开”描述了阅兵场上的景象,红旗飘飘,战马列阵,展现出军队的威仪与气势。次句“战鼙百面打春雷”则用雷声比喻战鼓之声,形象地描绘出战鼓擂响时雄壮、激昂的氛围。第三句“南山万仞阴崖险”借南山之高峻衬托出战场环境的险恶,暗示战争的危险性和紧张气氛。最后一句“似箭红尘一溜来”通过比喻将飞尘比作箭矢,表现军队行进时的速度和力量。整首诗色彩浓烈,情感激越,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杨景所作。政和二年是公元1112年,诗人此时身处北宋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国家内外危机重重。
在此时期,杨景因为才华出众,被任命为鄜延帅府的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他参与了帅府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检阅活动。作为地方长官,杨景深知责任重大,时刻担忧国家的安危。在这次活动中,他写下了这首凯歌,以表达对国家忠诚和对战争的忧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对战争的态度,既展现了国家的威严,又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这一时期的北宋,北方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诗歌传达出作者期望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