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八
崆峒猛士射雕还,三石雕弓月样弯。
为问辕门何似勇,划骑生马注南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勇敢的战士们射箭归来,他们使用的三石雕弓如月亮般弯曲。要问他们的勇敢表现在哪里,那就是在战场上驾马冲锋,英勇杀敌。
去完善
释义
1. "崆峒":指山名,位于今中国甘肃省平凉市,为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这里借指军营。
2. "猛士":勇敢的士兵或武士。
3. "射雕":一种狩猎技艺,也可指勇猛的武艺。
4. "三石":指弓箭的拉力大小,约等于现今的90斤。
5. "月样弯":形容弓如新月般弯曲。
6. "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时立的车围,用以遮蔽尘土和箭矢,后引申为将帅所居之处,亦借指军事统帅。
7. "划骑":迅速骑行。
8. "生马":未经训练的马匹。
9. "注南山":意指瞄准南山,这里的南山可能指的是长安附近的秦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杨景在鄜延帅府大阅时所作的赞歌。诗中描绘了英勇的士兵们射箭归来的场景,他们使用三石雕弓,力量之大使弓如月亮般弯曲。诗人通过辕门前的战斗气氛,表现出士兵们的勇猛无畏。同时,诗人以“划骑生马注南山”形象地展现了士兵们风驰电掣、勇往直前奔赴战场的景象,进一步歌颂了士兵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整首诗以豪迈的气势,赞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和智慧,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军队的热爱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八》是宋朝诗人杨景所作的军旅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北宋时期,边疆形势紧张,战争频发。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鄜延帅府(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在这次阅兵仪式上,杨景作为士兵代表,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心,创作了这首诗歌,以表达对贾公(贾似道)这位统帅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景正身处北宋末年的战乱之中。当时,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壮大,对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景作为一名士兵,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而战,保卫家园。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充满了激情。
此外,杨景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文坛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军旅诗,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杨景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将自己的军旅经历和家国情怀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的军旅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