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三
天兵十万拥貔貅,紫塞年年大有秋。
不是颉羌求款附,为君唾手取灵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天兵:指宋军。
2. 十万:虚指,表示人数众多。
3. 拥貔貅:形容军队的雄壮气势。貔貅,猛兽名,比喻勇猛的军队。
4. 紫塞:长城。
5. 大有秋:丰收。
6. 不是:如果不是。
7. 颉羌:指西夏。
8. 求款附:请求投降归附。
9. 为君:为了君王。
10. 唾手:轻易地。
11. 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场景和对边疆疆土的热烈期许。诗人以“天兵十万拥貔貅”开篇,展现出强大的军队力量和威严的士气。接着描述“紫塞年年大有秋”,表达了战争取得丰收的成果以及对未来胜利的期待。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在“不是颉羌求款附”这一句中,指出并非敌人主动投降,而是靠英勇作战取得胜利。最后以“为君唾手取灵州”的诗句收尾,表达出对将来征服失地、维护国家疆土的信心和决心。整首诗气魄宏大,格调高昂,展现了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政和二年三月廿四日鄜延帅府大阅即席呈献帅座贾公凯歌 其三》是南宋诗人杨景创作的一首军事颂歌,创作于政和二年(1112年)。
在政和二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历史转折点。当时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中原地区战乱频繁。面对严峻的军事形势,北宋朝廷实行了诸多改革措施,以增强国防实力。这其中,鄜延路(今陕西北部一带)的军事建设尤为突出,杨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担任了鄜延路的军事指挥官。
杨景在任职期间,积极整顿军队,提高将士的战斗力,并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正是他在一次军事阅兵后,为庆贺胜利而创作的赞歌。诗中歌颂了将军贾公正直、勇猛的品质,以及他率领的部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国建功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民族危亡、战火纷飞的时代,杨景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首诗既是对胜利的赞美,也是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