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痴儿緫向月中求,不信人间賸有秋。
万点尽垂金粟颗,一枝宜上玉搔头。
清香已压龙涎倒,堕蕚宜将蚁醑浮。
吟得诗成对花举,不须招客费赓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愚人总在追寻月宫的美景,不相信人世间还有金秋时节。 无数的金黄稻穗低垂枝头,一朵朵花开如璀璨的明珠,是它最好的点缀。 那淡雅的香气盖过了所有的花香,落花时犹如美酒吸引着蚂蚁嬉戏。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对着花朵轻轻吟诵诗句,无需邀请客人共享这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桂:即桂花,此处指的是桂花的香气。
2. 张炜:唐代诗人,其作品多为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诗歌。
3. 痴儿:指那些只关注月亮,却忽略了人间美好的事物的人。
4. 中求:追求月亮上的东西,这里指的是对月亮的向往。
5. 賸有秋:指人间还有秋天的美好景色。
6. 金粟:指桂花的花瓣,因其颜色金黄,故称金粟。
7. 玉搔头: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通常用玉石制作,形状像一把小梳子。
8. 龙涎:一种珍贵的香料,取自龙涎香,香气浓郁。
9. 堕蕚:指桂花的落花,墮,古同“堕”。
10. 蚁醑:古代的一种酒,以蚂蚁为酿造原料。
11. 吟得诗成对花举:指在欣赏桂花时,即兴创作诗歌。
12. 招客:邀请客人来共同欣赏桂花。
13. 赓酬:互相唱和,这里是说不用邀请别人来一起写诗。
去完善
赏析
《桂》这首诗通过描绘桂花美丽、馥郁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赞美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首联以“痴儿”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月亮的追求,认为人间没有秋天,其实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颔联写桂花繁茂的枝头和金黄的花粒,犹如一颗颗小金珠,使人陶醉;颈联用龙涎香和蚁醑来形容桂花的香气,表达出诗人对桂花的热爱;尾联则以“吟得诗成对花举,不须招客费赓酬”来表达诗人因沉浸在桂花的美好之中,不愿与客人分享的心情。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桂花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桂》这首诗描绘了桂花的美丽与香气,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关于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炜所创作。清代(1644-1911年)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时期,然而也正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其次,关于诗人张炜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人生际遇,我们并未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在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阶段,因为诗歌中展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而非生活中的困苦与磨难。
最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末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期,既有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有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这种社会环境的变革,可能使得诗人更加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创作出这首诗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张炜在清代生活较为安稳的环境下,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美好事物,创作出了这首描绘桂花美丽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