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圣山

标题包含
登圣山
抠衣上圣山,徘徊四望通。 下视小区邑,上视高苍穹。 小者吾诚高,高者吾何从。 浑浑道无极,求之不可穷。 而欲穷其际,亦曰执一中。 一中苟在斯,卑高大小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理一下衣裳登上山顶,四周环顾景色豁然开朗。 俯瞰下面的村落,仰观天上的苍穹。 相较之下我确实渺小,但在这宇宙间我又该何去何从?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探索它永无止境。 若要追寻它的尽头,也要秉持中庸之道。 只要遵循中庸之道,无论高低大小皆可相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詹初:南宋末年的学者,有诗人的才情与学者的涵养。 2. 圣山:此处指作者所登的山峰。 3. 抠衣:整理衣服,表示恭敬。 4. 区邑:城市或乡村。这里指的是下方的村落。 5. 高苍穹:指天空。 6. 吾诚高:我确实很高。此处的“诚”是副词,表示的确、实在。 7. 而欲穷其际:想要探索事物的极致。而欲,表示想要。 8. 亦曰执一中:也可以叫做坚持中庸之道。执一,坚守一个原则;中庸,折中、和谐之道。 9. 一中苟在斯:只要中庸之道存在于心中。苟,假如;斯,这个。 10. 卑高大小同:无论高低大小都相同。表达了作者追求平等的思想。
去完善
赏析
詹初的这首《登圣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登圣山的视角,表达了对自然、宇宙和社会规律的深深思考。整首诗以“高”为线索,既体现了诗人的视野开阔,又凸显了诗人追求真理、寻求和谐的哲学思想。 首联以“抠衣上圣山,徘徊四望通”开篇,表现了诗人登上圣山的过程以及眼前的宏大景象。此句中的“抠衣”暗示了登山过程的艰辛,而“四望通”则传达出山巅风景的壮丽。 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诗人俯瞰山下的小区和仰望天空的高穹的景象,强调了高山仰止、俯瞰众生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两联也形成了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空间的层次感。 尾联以“浑浑道无极,求之不可穷。而欲穷其际,亦曰执一中”收束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其中,“浑浑”描述了宇宙的广大与神秘,“无极”意味着道德法则的永恒和无始无终。诗人主张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坚守中庸之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正是诗人在跋山涉水之后所悟出的生活哲理。 总之,这首诗既有雄伟的山河风光,又有深沉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登高远望的视角,表达了对于宇宙规律的探索和对道德准则的追求,充分展现了詹初作为一代儒者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圣山》是南宋诗人詹初的一首描写登山望远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处于抗金和议的转折阶段,战局较为稳定,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诗人詹初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为官。他自幼聪颖好学,博学多才,尤以诗歌见长。然而,詹初的一生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尽管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功名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情绪,转而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社稷。 在《登圣山》这首诗中,詹初通过描绘登山望远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强调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足轻重,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种思想与当时南宋文人的普遍心态相吻合,即在面对现实困境时,转向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上的解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