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用退之韵赋新霁

标题包含
用退之韵赋新霁
春泥窘幽步,苔上屐痕少。 新晴一褰衣,绿叶藏啼鸟。 方塘滟宿涨,古镜窥清晓。 华颠忽自笑,彩羽堕惊矫。 瞻言云中耕,缥缈穹脊绕。 归把东臯犂,此念何日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泥土还带着冬的痕迹,踏在上面脚步都会觉得滑。路旁青苔地上留下的足迹稀少,意味着很少有人走过。晴朗的天空刚刚放晴,准备去池塘边看看景色,路上听到的只是绿叶间偶尔传来的鸟儿叫声。 池塘里的水已经开始上涨,映照出天空的颜色。清晨的阳光透过古旧的镜子,照在了人身上。白发突然显现,让人不禁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而那彩色的羽毛却是那样的引人注目,令人眼前一亮。 抬头看向远处,那里是云中的稻田,虚无而又广阔。想想我何时才能完成自己的耕作?等到哪一天我才能回到东边的水边耕种?这个问题在心中久久不能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退之:韩愈的字,唐宋八大家之一。 2. 新霁:天气放晴。 3. 春泥:春天的泥土。 4. 幽步:安静的步行。 5. 苔上屐痕少:鞋底的痕迹在青苔上较少。 6. 一褰衣:形容整理衣裳的动作。 7. 绿叶藏啼鸟:绿色的树叶中藏着正在鸣叫的鸟儿。 8. 方塘:方正的池塘。 9. 滟宿涨:池塘中的水因为下雨而满溢出来。 10. 古镜窥清晓:比喻明亮的阳光照进池塘。 11. 华颠:头发花白,指年老的自己。 12. 彩羽堕惊矫:羽毛落在地上,使原本矫健的鸟变得狼狈不堪。 13. 云中耕:在云端耕耘,象征遥远的目标。 14. 缥缈穹脊绕:形容天边的云彩如同山脊般环绕。 15. 归把东臯犂:回到家乡拿起犁耙耕种。 16. 此念何日了:这种想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雨后初晴、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的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通过对“春泥”、“幽步”、“苔上屐痕”、“新晴”、“绿叶藏啼鸟”、“方塘宿涨”、“古镜窥清晓”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画面。 诗人通过“春泥”、“幽步”、“苔上屐痕”等词句,展现了雨后泥泞的道路和寂静的田野,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新晴”、“绿叶藏啼鸟”则表现出了雨后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接下来的“方塘滟宿涨”、“古镜窥清晓”,则是通过对水的映照和对清晨景象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两句诗也表现了诗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 在“华颠忽自笑,彩羽堕惊矫”中,诗人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有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短暂的叹息。然而,诗人并没有让这种情感影响到他对生活的热情,而是继续积极地面对生活,正如他在“瞻言云中耕,缥缈穹脊绕”中所表达的,即使生活艰辛,也要努力耕耘,勇往直前。 最后两句“归把东臯犂,此念何日了”,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诗人以“东臯犂”作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象征,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退之韵赋新霁》是南宋诗人朱松于公元1175年创作的五言诗。当时他任广东韶州知州,这首诗以韩愈的诗意为灵感,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美景。 在这个时期,朱松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朝为官,却对现实政治深感不满。朱松担任韶州知州时,正值南宋中期,政局动荡不安,外患内忧。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朱松痛心疾首,感叹世事难料。 作为一位忠诚的士人,朱松在政务之余,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熟读古籍,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在诗歌、散文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这首诗中,朱松以退之韵为载体,借雨后天晴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