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霁
斑驳天穿漏,惊奔浪叠空。
山留宿雨碧,云受夕阳红。
蚕麦关时务,鶑花怯老翁。
乾坤方寸地,今古一丝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如同破旧的渔网般千疮百孔,云朵与波浪在空中竞相翻涌。
山色如碧玉,残留着昨日的雨水痕迹;云朵被夕阳染成红色,如在画中穿行。
农事繁忙,养蚕和麦收息息相关;桑树开花,惹得老人满脸愁容。
天地间事,皆是人间烟火;古今更迭,皆在一缕清风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斑驳:形容色彩杂乱;
2. 天穿漏:比喻天空出现裂缝似的景象,如日落或月升等;
3. 惊奔浪:形容波涛汹涌的情景;
4. 山留宿雨:指雨后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5. 碧:青绿色;
6. 云受夕阳红:指云彩在夕阳下被染红的美丽景色;
7. 蚕麦:指春季农事活动,如蚕桑和种植麦子;
8. 关时务:与当前时节有关的事情;
9. 鸎花:即杜鹃花;
10. 老翁:老年男子;
11. 乾坤:天地;
12. 方寸地:狭小的地方;
13. 今古一丝风:喻指古今变化中仍有不变的东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晚霁”,意指雨后傍晚的放晴。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此时天空、山色、云朵、田野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
首联描绘了天空雨滴斑驳的景象以及海浪翻滚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穿漏”和“叠空”两个动词来展现天空与海洋的动态之美,生动形象。
颔联中,诗人的目光转向了远处的山峦和天空的云朵。夜幕降临前,青山披上了一层雨水滋润过的翠绿;而金黄色的夕阳映照在云端,使云朵显得格外红艳。这两句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瑰丽多姿。
颈联,诗人关注到了农事和季节的重要性。蚕麦成熟时节,人们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田野间,它们既是生计的支柱,也是岁月的见证。与此同时,“鸎花怯老翁”一句,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荏苒、生命无常的心境。
尾联则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乾坤比喻为方寸之地,强调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同时,又以丝风寓示古今变迁中的事物更迭。这一句诗既勾勒出了时空的宽广无涯,也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及历史的绵延不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霁》是南宋诗人钱时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
在这一年里,钱时因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他游历江南各地,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的奥秘。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在这首诗中,他以晚霁为主题,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当时,南宋政权已经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金人的侵略和压迫,南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钱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民众的心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