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烈女
士习与世换,一堕不自持。
宁如二女子,至性不自移。
人之能为人,所惧大节亏。
吾父死汝手,吾身岂汝随。
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
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
女子有是哉,道旁为嗟咨。
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
有女焯其行,发潜可无诗。
死其身不顾,身后遑所知。
伤心复伤心,风味日以漓。
寄语读书者,曷不媿于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士人的习气会随时代改变,一旦堕落就无法自我约束。
宁愿像那两位女子,她们坚定的性情不会改变。
人之所以为人,最怕的就是大节有亏。
我的父亲死在你们手中,我怎么能跟随你们呢?
不是说跟随你们的节操,而是我们的道义目标相同。
空旷的山间下着血雨,白天的寒冷没有光辉。
有这样的女子,真是让人叹息不已。
北风呼啸着穿过万物,才能看到青松的姿态。
有的女子行为卓越,她们的才华不容忽视。
她们不惜付出生命,身后的事又有什么好知道的呢?
一次又一次的伤心,让人生变得愈发苍白。
对那些读书的人,为什么不对此感到羞愧呢?
去完善
释义
《吴烈女》:本诗通过讲述吴烈女的悲壮故事,赞扬了她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1.士习与世换,一堕不自持:“士习”指士人的习性,这里指代文人士大夫;“世换”即社会风气变换。这两句意思是文人士大夫的品行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一旦堕落就很难自我控制。
2.宁如二女子,至性不自移:这两句赞扬了吴烈女和她的姐姐品质高尚,她们的忠诚本性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改变。
3.人之能为人,所惧大节亏: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的道义原则,最怕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所亏损。
4.吾父死汝手,吾身岂汝随:这句写父亲死于敌人之手,我们不能苟且偷生。
5.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这两句说并非跟随我的节奏,而是基于道义的共同目标。
6.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描述战场残酷景象,血雨腥风之中,白天都变得寒冷没有光辉。
7.女子有是哉,道旁为嗟咨:这句感叹吴烈女的英勇事迹,路上的人们都为她的行为感到惋惜和敬佩。
8.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寒冷的北风吹过万物,这时候才显现出青松的坚韧姿态。
9.有女焯其行,发潜可无诗:“焯”表示明亮,“发潜”意为激发潜能。赞美吴烈女的光明磊落的行为,使作者产生写诗的冲动。
10.死其身不顾,身后遑所知:她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顾生死,死后的情形就无从知道了。
11.伤心复伤心,风味日以漓:每次想到这件事都令人痛心不已,内心的感觉日益淡薄。
12.寄语读书者,曷不媿于斯:寄语那些读书人,为什么不为此而感到羞愧呢?
去完善
赏析
《吴烈女》是一首描绘女子刚毅忠贞品质的诗歌。诗人翁森通过对比世风日下的士人风气与两位女子的坚定信念,展现了女子坚定的品格和勇气。
开头两句“士习与世换,一堕不自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忧虑,感叹士人的行为习惯随着时代变化而堕落。接下来四句描述了两位刚烈女子的行为:面对仇杀,她们选择坚守信念,即使父亲被杀也不屈服,彰显了忠贞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七、八句“匪云随我节,义合同其归”表达了女子虽与仇家共存,但不妥协自己原则的态度。接下来的四句运用环境描写“空山雨流血,白日寒无辉”来营造悲壮的氛围,凸显出刚烈女子的高尚品质。
接着的“北风飒万类,始见青松姿”将女子比喻为坚韧的青松,即使在凛冽寒风中依旧傲然挺立。随后六句则描绘了刚烈女子被赞颂的事迹以及她们的无畏精神。最后两句“寄语读书者,曷不媿于斯”则期望读书人能够以此作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行为。
整体来说,《吴烈女》通过对刚烈女子的赞美,揭示了人们应有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同时也对时弊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烈女》是宋代诗人翁森所创作的一首赞美女子忠贞之情的诗篇。这首诗歌颂了春秋时期吴国一位烈女的崇高精神,她因坚守贞节而不愿改嫁,最终选择了以身殉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0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初期,社会风气相对较为保守。翁森本人曾在这一时期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的风俗和故事有较深的了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古代女性贞操观念的尊重和对忠诚爱情的赞美。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封建伦理观念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应该保持贞操,不应轻易改变心意。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翁森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赞同女性的贞操观念,认为这是女性应有的品质和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