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其三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天晚上庭院前的树叶沙沙作响,篱笆边的豆花开了,伴随着蟋蟀的鸣叫。
不知不觉间,秋天的气息充满了整个树林和草地,万籁俱寂中透着清爽的宁静。
离床最近的地方还有一盏油灯亮着,在这时候读书更让人精神百倍。
读书的乐趣让人陶醉其中,于是起身去玩赏那明亮的高天和霜降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昨夜前庭叶有声:前庭,前面的庭院。夜,夜晚。
2. 篱豆花开蟋蟀鸣:篱豆,即扁豆;花开,指扁豆开花时。蟋蟀,昆虫名。
3. 不觉商意满林薄:不觉,不知不觉;商意,秋天的气氛;林薄,稀疏的草木。
4. 萧然万籁涵虚清:萧然,寂静的样子;万籁,自然界各种声音;涵,包含;虚清,清静无干扰的状态。
5. 近床赖有短檠在:近床,靠近书桌;赖有,幸亏有;短檠,古人照明用的灯台。
6. 对此读书功更倍:对此,面对这样的环境;功更倍,学习效果更好。
7. 读书之乐乐陶陶:乐陶陶,形容快乐的程度很高。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意象丰富,情感质朴,将读书的愉悦与秋日的景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联以夜半庭院中的声音开篇,风吹树叶和蟋蟀鸣唱共同营造了宁静而诗意的氛围。诗人由此想到秋天的气息已经充满山林,万籁俱寂中饱含着空旷的清澈。颌联描述了最近床边还有一盏小灯陪伴,更加有助于专注阅读,增加效果。尾联直接表达了读书的快乐如同沐浴在温暖的光芒之中,令人心境开阔,心生高远。整首诗语言清新,气韵流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读书与自然相融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而美好的书香之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时读书乐·其三》是宋朝诗人翁森的一首描绘读书乐趣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4年,正值南宋晚期,金国灭宋、元朝取代宋朝之际。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文人墨客纷纷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义乌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然而命运多舛,一生未仕。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背景下,翁森选择隐逸山林,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这首《四时读书乐·其三》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翁森以四季为背景,通过对春天读书、夏日读史、秋天读经、冬天读易的描述,表达了读书的快乐和收获。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读书的美妙境界,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读书的魅力。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翁森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传颂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