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方岩次李学补韵

标题包含
方岩次李学补韵
散策松边寺,无心任去留。 山昏云欲暝,地迥月涵秋。 细响鸟惊树,孤吟僧倚楼。 重阳明日是,又作十天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松树旁的寺庙中随意漫步,心无所思任凭自己的去向。 山色昏暗,云彩仿佛要遮盖住阳光;地广人稀,月光如秋意一般浸染万物。 树叶间传来细微的鸟鸣声,仿佛受到惊吓;孤单的僧人靠在楼上独自吟诵着经文。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又要开始十天的漫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方岩:位于浙江省永康市,以丹霞地貌著名,有千仞绝壁。 2. 李学补:南宋诗人,与翁森同时期。 3. 散策:悠闲漫步。 4. 松边寺:指方岩山上的一座寺庙。 5. 山昏:形容太阳即将落山时的景象。 6. 地迥:地势高峻。 7. 月涵秋:指秋天的月光。 8. 细响鸟惊树:形容鸟儿在树上发出的细微声音。 9. 孤吟僧倚楼:指孤独的诗僧站在高楼上吟诗。 10. 重阳明日是:明天是重阳节。 11. 又作十天游:指又一次出游十天的打算。
去完善
赏析
翁森的这首《方岩次李学补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以自己在松边寺庙漫步的情景开篇,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紧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山间的昏暗、云朵的沉湎以及月亮在秋天的夜晚中显得分外明亮等景象,传达了环境的静谧和辽阔。而后,“细响鸟惊树,孤吟僧倚楼”两句,又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诗人提到重阳佳节即将来临,意味着自己还将继续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游玩十日,更加突出了他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愉悦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岩次李学补韵》是南宋诗人翁森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即南宋宝祐二年。这一年,南宋朝廷在蒙古铁骑的压迫下风雨飘摇,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翁森在这个特殊时期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翁森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审视。他游历方岩山,欣赏山水的壮美,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这个时期,翁森的个人生活并不如意,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化而辞官归隐。他在诗中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同时,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蒙古铁骑南侵,百姓流离失所,民生疾苦。翁森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