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天台

标题包含
过天台
日落千山外,悠然一望賖。 黄檀六七里,绿竹两三家。 幽步窥残雪,孤愁入远霞。 今宵何处宿,茆屋有梅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遥远的山岭之外,在这宁静的时刻,我不禁远眺。大约五六里的地方,有一片黄色的檀树林;而我的视线所及,仅有两三户人家围绕着青翠的竹林生活。在悠闲地漫步时,我不禁偷偷观察着地面残留的雪痕;这孤独的情感似乎与天边的晚霞共鸣。今晚我将投宿在哪里呢?也许茅草屋里会有一株梅花陪伴着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台:浙江天台山。 2. 黄檀:一种树木,这里指代树林。 3. 绿竹:绿色的竹子。 4. 幽步:缓慢的步行。 5. 残雪:残留的积雪。 6. 孤愁:孤独忧愁的心情。 7. 远霞:远方的晚霞。 8. 今宵:今晚。 9. 茆屋:茅草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翁森在游览天台山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落千山外”以磅礴的景色开篇,展现出天边的壮丽景象;接下来的“悠然一望賒”则表达了诗人在欣赏这美景时的心境,显得悠闲而又超脱。 第二联“黄檀六七里,绿竹两三家”中,翁森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对比,将黄色的檀树和绿色的竹子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置身画中。这里的“六七里”和“两三家”则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居图景,展现了天台山迷人的自然风光。 第三联“幽步窥残雪,孤愁入远霞”中,“幽步”暗示着诗人独自探索山林的足迹,而“窥残雪”则表现出诗人对山间冬日的留恋;“孤愁”一词则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哀愁。最后的“远霞”则象征着诗人对遥远的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也使整联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尾联“今宵何处宿,茆屋有梅花”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翁森通过自问何处过夜的方式,表达了对梅花盛开的茆屋的喜爱之情。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梅花赋予了生命力,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天台》是南宋著名诗人翁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翁森虽为地方官吏,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和权力斗争,选择了辞官回乡,潜心读书、写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天台等地,体验到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翁森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金兵压境,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使许多有识之士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翁森虽然身为官员,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国家的危机,并对朝廷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这首《过天台》中,翁森以天台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同时,通过“兴亡千古恨,消得几回吟”的诗句,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感慨。整首诗既展现了翁森对自然的赞美,又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