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可和尚游雁宕
灵运平生屐,如何一瘦藤。
夕阳红叶寺,秋雨白头僧。
阅世三兵火,传心几佛灯。
讵罗还记我,曾向此山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灵运所著《登鞋》篇,如今只剩一根瘦弱的藤杖。
夕阳下的红叶古寺,伴随着秋雨的白头老僧。
经历世间三次战火,传承内心信仰的佛灯之光。
那怎能忘记我们曾经共同攀登过这座山的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灵运: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曾游历雁宕山。
2. 屐:指木鞋或登山鞋。
3. 瘦藤:指作者翁森徒步登山时的工具。
4. 红叶寺:指雁宕山中的寺庙,因秋季时枫叶变红而得名。
5. 兵火:指战争造成的破坏。
6. 传心:指传授佛教教义。
7. 佛灯:指佛教仪式中使用的灯。
8. 讵罗:指唐代僧人楚圆,他曾在雁宕山修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翁森为送别可和尚游览雁宕山而作,诗人借用了古人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对朋友的祝愿。首联借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心;颔联描绘了秋天自然景色和友人形象;颈联则指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佛教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尾联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期待再次相见的愿望。整首诗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佛学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行可和尚游雁宕》是南宋诗人翁森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
在这期间,翁森作为一个士人,曾游历各地,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他欣赏行可和尚的才情和品行,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北方故土念念不忘的翁森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在这种背景下,他以诗明志,通过对行可和尚游历雁宕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抱负。
翁森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时期,此时南宋政权已经稳定下来,但与金国的战事仍在继续。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文人墨客们也常常怀有忧国忧民之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翁森的诗作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