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安秋夜

标题包含
长安秋夜
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 池塘烟未起,桑柘雨初晴。 岁晚香醪熟,村村自送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夫家中并无阴阳五行之说,依赖天气好坏预测丰收与否只听那蛙鸣之声。春天来临之时小牛被放出棚外,孩子们在等天气暖和就开始耕作。池塘上升起的雾气还未消散,桑树和柘树的叶子在春雨过后显得格外清新。临近年底酒香四溢,家家户户互相送迎共庆丰收。
去完善
释义
1. 田:田野;田地。 2.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方之气。这里代指吉凶预兆。 3. 水旱:指洪水与旱灾。 4. 卜:占卜。 5. 蛙声:青蛙叫声,古代认为蛙鸣可以预测天气。 6. 乘春:趁着春天。 7. 候暖:等待暖和的天气。 8. 池塘:水池。 9. 烟未起:烟雾还没有升起,指雨水尚未下透。 10. 桑柘:桑树与柘树。 11. 雨初晴:刚刚雨过天晴。 12. 香醪:美酒。 13. 熟:成熟。 14. 村村:各个村庄。 15. 自送迎:村民们自发相互赠送和迎娶。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长安秋夜》中,诗人以观察田园生活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秋收季节的长安图景。首句“田家无五行”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勤劳朴实精神的赞美,而“水旱卜蛙声”则形象地展现了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水旱灾害的朴素智慧。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对春天牛犊放飞、儿童在暖和的天气里耕种的描绘,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场景和纯朴生活态度。 接着的“池塘烟未起,桑柘雨初晴”进一步渲染了秋天丰收的景象。其中“池塘烟未起”意指秋天的早晨,池塘上还弥漫着湿润的雾气;“桑柘雨初晴”则描述了经过春雨滋润后的桑叶显得格外茂密,象征着丰收的希望。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的描绘,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恬静舒适的田园氛围。 结尾的“岁晚香醪熟,村村自送迎”则表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用“香醪熟”来比喻丰收的庄稼,表现出农民的勤劳和成果丰硕的喜悦。同时,“村村自送迎”又展现了农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互动,传达了农村社区的和谐气氛。 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呈现出一幅生动自然、充满和谐美好的长安秋夜图,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安秋夜》是唐朝诗人章孝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中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章孝标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和焦虑。然而,尽管生活艰难,章孝标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他通过创作诗歌,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长安作为当时的首都,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在此聚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章孝标与其他诗人一起,共同开创了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他们在长安城中吟咏唱和,交流创作心得,使得唐朝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的来说,《长安秋夜》的创作背景是章孝标在生活困境中,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信念,创作出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时期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章孝标作为一个文人的才情和执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