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火谣
谁谓之推贤,于世何功果。
绝尔晋侯交,禁我唐虞火。
国闭檀榆烟,大礼成隳堕。
暗室枯槁饭,冷面相看坐。
阳升既非佑,阴伏若为佐。
焉冻群生腹,将止天下祸。
但究冤滥刑,天道无不可。
鄙哉前朝翊赞臣,訏谟之规何琐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在推崇贤能,在这个世上究竟有何成果。断绝和晋侯的交往,拒绝我们唐尧虞舜般的智慧之火。国家闭关锁国,盛大的礼乐文化变得破败不堪。在昏暗的房间中吃着贫瘠的食物,冷冷地相对而坐。太阳升起来并非得到了保佑,阴暗之处隐藏着怎样的辅佐。于是百姓忍饥挨饿,天下纷乱不断。只有彻底追查冤屈滥用刑罚之事,才符合天道的公正无私。那些在前朝阿谀奉承的大臣们,他们的宏图远略真是微不足道啊。
去完善
释义
《断火谣》:是唐朝诗人苏拯写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百姓生活的压迫。
1. 推贤:举荐贤才。这里指选拔官员的制度。
2. 世:指国家和社会。
3. 功果:成就,效果。
4. 绝尔:断绝你们的。
5. 晋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诸侯,这里的“晋侯”可能借指朝廷权臣。
6. 交:交往,关系。
7. 唐虞:指的是尧舜禹时期的治世景象,这里用来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
8. 大礼:盛大的礼仪活动。
9. 隳堕:毁坏,败坏。
10. 暗室:没有光线的房间。
11. 枯槁饭:粗糙的食物。
12. 相视:互相对视。
13. 阳升:太阳升起,这里可能寓意光明的到来。
14. 阴伏:阴暗处,这里可能寓意邪恶势力的潜伏。
15. 焉:怎么,如何。
16. 群生:众生,泛指百姓。
17. 冻群生腹:让百姓忍受饥寒之苦。
18. 天道:自然规律,天意。
19. 不可:不可以改变。
20. 鄙哉:鄙视,看不起。
21. 前朝:前面的朝代,这里可能指唐朝之前的隋朝。
22. 翊赞臣:辅佐皇帝的臣子。
23. 訏谟:宏图大略,谋略。
24. 之规:治国的方法。
25. 何琐琐:多么琐碎细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断火谣》,作者是唐代诗人苏拯。这首诗通过讲述古人断火的习俗,表达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怒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诗的开篇,作者便发出了质疑:“谁谓之推贤,于世何功果?” 这里的“推贤”指的是选拔贤能之人,作者意在质问谁才是真正的贤能之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做了哪些功绩。接着,作者以“绝尔晋侯交,禁我唐虞火”来形容断绝贵族之间的交往和禁止民间使用火的情况。这里提到的“唐虞”是指上古时期尧舜禹的时代,象征着太平盛世。
在第二联中,作者描绘了国家封闭,礼教沦丧的场景。他用“檀榆烟”来形容贵族们奢侈的生活,而“大礼成隳堕”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奢靡行为的愤懑。接下来的诗句里,作者描述了在黑暗的房间里,人们只能吃冰冷的饭菜,彼此面无表情地相对而坐。这里的“暗室枯槁饭,冷面相看坐”反映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景象。
在诗的下半部分,作者表达了他对于天地神明的质疑。他问道:“阳升既非佑,阴伏若为佐?” 这意味着无论太阳还是月亮,都不能保佑百姓平安。紧接着,作者又以“焉冻群生腹,将止天下祸”来控诉这种现状。在诗的最后,作者呼吁要彻底追究那些滥用权力、冤枉好人的恶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天理得到伸张。
整首诗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示了贫富不均、道德沦丧等问题。作者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揭露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表达了对前朝辅佐大臣的鄙视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断火谣》是唐代诗人苏拯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在战争年代的民众疾苦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歌产生于公元755年至804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
苏拯在这一时期一直生活在战乱的地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种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他关心民生疾苦,痛心民众的苦难,同时也对朝廷的不满和忧虑。
在《断火谣》一诗中,苏拯通过描述民间生活场景,揭示了战争的惨烈以及普通百姓所承受的沉重负担。他以“断火”为题,表达了民众生活的困顿和对战乱的无奈。
总的来说,《断火谣》是苏拯在战乱年代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