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蜘蛛谕

标题包含
蜘蛛谕
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蜘蛛吐出丝,飞虫成聚血。 蚕丝何专利,尔丝何专孽。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 傥居要地门,害物可堪说。网成虽福己,网败还祸尔。 小人与君子,利害一如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蚕儿吐出的丝结成了茧,济世救人的功夫永不停歇。而蜘蛛在角落里吐丝,用以捕捉飞来飞去的昆虫,使之成为盘中餐。 同样吐丝,蚕儿的贡献被人称赞,蜘蛛却因其捕食行为而受到非议。阳光下,蜘蛛张开大网,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倘若住在人多的地方,捕食生灵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虽然织网成功可以让自己吃到美食,但如果失败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无论是小人物还是正人君子,利益的得失都在一念之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蜘蛛喻:标题中的“蜘蛛喻”表示这首诗以蜘蛛为比喻,通过描述蜘蛛结网捕食飞虫的情景来隐射某种社会现象或道理。 2. 春蚕吐出丝,济世功不绝:诗句赞美春蚕吐丝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即制成丝绸。“济世”有救济世人之意。 3. 蜘蛛吐出丝,飞虫成聚血:这句是说蜘蛛吐丝捕获飞虫,飞虫因而聚集在蜘蛛网上。"聚血"形容被蜘蛛捕获的飞虫如血一般聚集。 4. 蚕丝何专利,尔丝何专孽:这两句是在对比春蚕和蜘蛛吐丝的不同用途。前句问春蚕吐丝对人类有何益处;后句则问蜘蛛吐丝捕捉飞虫是否有罪。 5. 映日张网罗,遮天亦何别:这句描绘了蜘蛛网在阳光下的景象,强调其广泛的程度。 6. 傥居要地门,害物可堪说:假使蜘蛛占据了重要的门户位置,那么它对周围生物的伤害就不能容忍了。 7. 网成虽福己,网败还祸尔:这两句指出无论蜘蛛网的成败如何,都会给蜘蛛自身带来后果。 8. 小人与君子,利害一如此:结尾两句表示,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君子,在利害问题上都是相同的。诗人以蜘蛛比喻人类社会中的善恶现象,阐述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人们应谨慎行事。
去完善
赏析
《蜘蛛谕》是唐朝诗人苏拯所创作的一首借物咏怀诗。该诗以春蚕和蜘蛛吐丝织网的现象为喻,揭示出世间小人和君子的利与害的相对关系。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以春蚕和蜘蛛对比作比,引出主题。诗人将春蚕吐丝这一现象视为“济世功不绝”,赋予了积极的形象;而蜘蛛吐丝则被描绘成聚集飞虫的“孽”,传达了负面的信息。这里春蚕象征君子,蜘蛛比喻小人。春蚕吐丝成为衣被天下的恩德之举,就像君子的善行利于世人;而蜘蛛吐丝困住飞虫,招致杀生之祸,正如小人的利己行为造成其他人的不幸。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有明确的理解。 第二部分(后四句),通过详细描述蜘蛛结网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小人行为的批判。虽然蜘蛛在阳光照耀下织出的网看似繁荣昌盛,但与天空相比,它的领域仍是狭小卑劣的。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小人的警示:即使是得意之时,也应自省其害。若处在要害之地,更是无法推卸责任。虽然成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福祉,但如果败亡,也会受到恶果的反噬。 总之,《蜘蛛谕》这首诗通过对蜘蛛吐丝的描写,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小人的处世哲学与君子的仁爱之心之间的区别,阐明了善恶有报的真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蜘蛛谕》是唐代诗人苏拯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以蜘蛛结网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拯这个诗人。他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都活跃在这个时代。然而,相对于这些著名诗人,苏拯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他的生平事迹鲜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苏拯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篇,《蜘蛛谕》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通过对蜘蛛结网的观察,揭示了生命的顽强和人生的无常。这种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这首诗中,苏拯通过观察蜘蛛结网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了生命力的顽强。尽管蜘蛛屡次被风吹散蛛网,但它仍然坚持不懈地重新结网。这种精神品质正是诗人所要传达的积极人生态度。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