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施

标题包含
西施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襃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 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吴王骄傲放纵,天造就出了西施。 不只是要惩罚一个人,希望拯救众生灵。 这大概是上天的意愿,厌恶过满就会告诫人们不要奢侈。 不仅是要摧毁吴国,不仅仅是在越水中诞生。 在西周时她名叫褒姒,在商朝时名叫妲己。 变化的本来就有很多途径,生死也是如此。 如果君王不修明政治,立刻就会出现像西施这样的灾难。
去完善
释义
1. "吴王":指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是吴国的君主,以好战著名。 2. "从骄佚":过度骄傲、放纵自己。 3. "天产":指天生,自然的意思。 4.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为吴王夫差的妃子。 5. "一人":指西施。 6. "所希":期望,希望的意思。 7. "群物":万物,一切事物的泛称。 8. "良由":因为,由于的意思。 9. "恶盈":厌恶事物的过分或过于极端的状态。 10. "戒奢侈":警惕过度的享受或浪费。 11. "不独":不仅,不只是的意思。 12. "破吴国":指吴国被越国攻破之事。 13. "不生越水":指越军攻破吴国是在水中作战的典故。 14. "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因笑亡周的典故而著名。 15. "妲己":商朝的纣王的妃子,相传是狐狸精转世,被认为是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16. "变化":事物的改变,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事的变化无常。 17. "生杀":指生死,生存与死亡。 18. "亦如此":也是这样,同样的意思。 19. "君王":国家的君主。 20. "政不修":指政治混乱,统治无道。 21. "立地生西子":立刻就有像西施一样的美女出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拯的《西施》。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西施这个历史人物的描绘,揭示了历史演变的规律和原因,同时也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首先,诗人以“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开篇,讲述了吴王夫差因过分骄奢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接着,诗人提到西施的出现并非只是为了惩罚一个人,而是希望能借此拯救众生。这里的“群物”指的是国家百姓。诗人认为,上天通过西施的出现,让吴王骄奢的行为得以暴露,从而达到惩治恶人、挽救国家的目的。 接下来,诗人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其他红颜祸水,如周朝的褒姒和商朝的妲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这些美女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君王的荒淫无道触怒了上天的意愿。诗人以此提醒统治者要以此为戒,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 最后,诗人得出结论:如果君王的政治治理不当,那么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就会应运而生。这里,诗人再次警告统治者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给国家带来灾难。整首诗以深沉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展现出了诗人的人文精神和政治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施》是唐朝诗人苏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古代美女西施的悲剧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哀伤之情。 在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之间的唐朝,社会繁荣稳定,诗歌文化盛行。此时的诗人苏拯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对人生百态有着深刻的思考。 诗人以西施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她的描绘,反映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悲欢离合。一方面,诗人在赞美西施的美丽和善良的同时,也对她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另一方面,诗人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嫉妒、残忍等阴暗面,表达了对这些不良品质的批判。 在创作这首诗时,苏拯可能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将这种情绪投射到作品中,使得《西施》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