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远

标题包含
寄远
游子虽惜别,一去何时见。飞鸟犹恋巢,万里亦何远。 妾愿化为霜,日日下河梁。若能侵鬓色,先染薄情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行的人虽然心中留恋,离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鸟儿尚且眷恋自己的窝,相隔万里也不会觉得遥远。 我愿化作清晨的霜露,天天都下到河边的桥梁上。如果能让我的头发染上颜色,那么我会先去沾染那负心汉的头发。
去完善
释义
1. 游子:离家远行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 2. 一去:表示离开一次。 3. 何时见:什么时候能再相见。 4. 飞鸟:飞翔的鸟,这里是比喻要远离故乡的游子。 5. 恋巢:依恋巢穴,这里比喻游子的思乡之情。 6. 万里:形容距离之远。 7.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8. 化:变成。 9. 为霜:变成霜露。 10. 日日:天天。 11. 河梁:桥梁,这里指离别的地方。 12. 若:如果。 13. 能:能够。 14. 侵:靠近,接触。 15. 鬓色:头发的颜色,这里指容颜。 16. 先染:先改变。 17. 薄情郎:指诗人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诗歌。诗人以游子离家远行、飞鸟离巢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别离之苦和对重逢的期待。同时,诗人又以拟人化手法设想自己化作一片霜雪,每天飘落在分别的桥头,希望能沾染到那负心汉的发丝,传递出自己的浓情厚意。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达出作者深厚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远》是唐朝诗人苏拯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贞观年间(626-649年)。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强盛,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 诗人苏拯在贞观年间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官场失意等人生波折。这些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也对人生哲理有了更独特的见解。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一系列抒发个人情感、寄托理想抱负的诗篇。 唐朝初年,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相对安定,但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冲突依然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拯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的《寄远》一诗正是通过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灾难的忧虑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