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鲁
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礼乐今有余,衮旒当圣人。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天推动着孔子,他周游列国传播着经典。走过了七十多个国家,却没能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一个国家就像一次际遇,而他的单车却始终未能转动。这都源于孔子的教化之力,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
礼仪音乐尚未充分实践,却在陈国遇到了困境。如今礼仪音乐已经丰富有余,帝王冠冕上应配上圣人的身影。可惜啊,关于绝粮的言论,千年以来被误解不断。
去完善
释义
1. 颂鲁:这是一首赞美孔子及其思想的诗歌。
2. 苏拯:唐朝诗人。
3. 鲁仲尼:即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4. 周游:指孔子的游学之旅。
5. 布典坟:传播并教导经典著作。
6. 七十国:孔子游历了许多国家,但并未得到诸侯国的重用。
7. 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形容孔子的遭遇,每到一个国家都像第一次去一样,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8. 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这是说孔子的高尚品质,他的教化力量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9. 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指的是孔子游历的陈国。他推行礼制和音乐,但在陈国并没有获得成功。
10. 礼乐今有余,衮旒当圣人:指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儒家思想在唐朝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11. 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指的是孔子在陈国遭受粮食匮乏的困境,流传千年被人们误解。
去完善
赏析
《颂鲁》是唐代诗人苏拯借孔子一生的事迹,表达了对于儒家文化和精神的赞赏和感慨。诗中的“天推鲁仲尼,周游布典坟”描述了孔子的崇高地位及其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教诲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接下来的“游遍七十国,不令遇一君”则突出了孔子怀才不遇的悲哀,但也正反映了他不追求权力和名利的品质。
之后,“一国如一遇,单车不转轮”两句进一步阐述孔子的坚持信念:他之所以周游各国,并非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以改善国家和社会的状况。紧接着的“良由至化力,为国不为身”揭示出孔子这种崇高人格和伟大贡献的背后动力,是对民众和国家真挚的热爱。
然而,孔子的学说并未在当时的各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实践,以至于“礼乐行未足,邅回厄于陈”。但作者同时指出,“礼乐今有余,衮旒当圣人”,意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所提倡的礼乐精神已经被许多人接受和发扬。
最后两句“伤哉绝粮议,千载误云云”表达出诗人的感叹:人们对孔子当年因主张不合时宜而遭遇困境的误解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这实在令人痛心。整首诗通过对孔子事迹的叙述与感慨,体现出诗人对儒家精神的深刻理解及由衷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鲁》是唐代诗人苏拯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兴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感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苏拯的生活时代及其人生经历。苏拯生活在唐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时代。然而,他也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的诗才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使得他对历史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其次,我们要了解鲁国的历史背景。鲁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一带。鲁国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文化和政治成就,但到了春秋时期,鲁国逐渐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这个过程中,鲁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他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综合以上背景信息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创作背景:在唐朝时期,苏拯这位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通过对鲁国历史的考察,对春秋时期鲁国的兴衰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他通过对鲁国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