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犬行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
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拏躩。
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
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猎狗尚未形成队伍,狐狸和兔子无法无天。
如今猎狗成群结队,狐狸和兔子依然繁多。
自从你们开始捕猎,人们都说它们矫健敏捷。
经常指向远处的狼,仿佛马上就要入口咀嚼。
骨头长皮毛厚,燃烧过的烟草所剩无几。
狡猾的兔子从未被抓住,倒是时常捉到自家的鸡。
吃饱了的猎狗开始翻找食物,增肥的猎狗长得更加健壮。
可悲的是猎狗越来越强壮,却难以忍受兔子灭绝导致的好弓失传。
去完善
释义
1. 行: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二十五人为一行;在此处引申为狩猎队伍。
2. 奈何:无法,无可奈何。
3. 盈群:充满整个群体,这里表示猎犬数量很多。
4. 自尔:从那时起。
5. 初跳跃:初次学会捕猎的本领。
6. 拿躩:形容行动迅速敏捷。
7. 天外狼:比喻远处的猎物。
8. 口中嚼:比喻食物的美味。
9. 骨长毛衣重:形容狐狸和兔子体型大且皮毛厚重。
10. 烟草薄:烟雾稀薄,形容火力减弱。
11. 狡兔何曾擒:狡猾的兔子从未被抓住过。
12. 家鸡:指自己家中的鸡。
13. 食尽者饭翻:指吃饱了的猎犬会翻找食物残渣。
14. 增养者恶壮:指喂养得很好的猎犬反而变得难以控制。
15. 可嗟:令人叹息。
16. 堪:可以承受。
17. 兔绝:兔子灭绝。
18. 良弓丧:好弓箭丢失,意指失去了捕猎的武器。
去完善
赏析
《猎犬行》是唐代诗人苏拯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猎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本诗以猎犬为主题,分别从猎犬数量的变化、猎犬的行为特点以及猎犬与猎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首联“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描述了猎犬数量较少时,狐狸和兔子无法被捕捉的状况。作者通过这一描述,反映了动物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过度捕猎行为的担忧。
颔联“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讲述了随着猎犬数量的增加,狐狸和兔子仍然繁衍生息。这表明即使猎犬数量增加了,也未能有效地遏制狐狸和兔子的繁衍,从而揭示了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无力感。
颈联“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拏躩。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描述了猎犬的行为特点,以及猎人对它们的期望。猎犬善于捕捉猎物,但往往空手而归,这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失望情绪。
尾联“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表达了对猎犬强壮的惋惜和对狐狸、兔子灭绝的恐惧。尽管猎犬越来越强壮,但终究无法阻止猎物的减少,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狩猎行为。
综上所述,《猎犬行》通过猎犬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并对人类的过度捕猎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猎犬行》是唐代诗人苏拯创作的一首描绘狩猎场景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626-649年),这个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边境地区仍面临外敌侵扰。诗人在这一时期生活在长安,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安危的文人,他通过描写猎犬的形象来表达对国家防御的关注。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虽然国力昌盛,但在西北部边境仍然面临着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疆土完整,唐太宗曾多次派遣军队进行防御性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苏拯以猎犬为象征,表达了他对保卫国家的勇士们的敬仰之情。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狩猎活动被视为一种锻炼武艺和增强军事素养的手段。因此,通过对猎犬形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英勇善战的将士们为国家浴血奋战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者的哀思,以及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尊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