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长城

标题包含
长城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 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 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 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国为了防备胡人,在沙漠中修建了壮丽的城堡。蒙恬取得了功名,但是百姓的死亡他却并未计算在内。他们搬运泥土的力量无法抵挡,最终在沙漠中碎骨。贫穷的百姓只能忍受痛苦,长城的建设却从未停止。 上天愤怒,变成了一个女子。她使得无数的城墙崩塌,却无法抹去无数行泪。自古以来,追求功名的人,并不是因为陷害他人而取得。当时的文德修养不够,不到三代便衰亡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嬴氏:指秦始皇。秦国国君姓嬴。 2. 烝沙:炒熟的沙子。 3. 蒙公:指蒙恬,秦朝将领,曾主持修建长城。 4. 运畚:搬运盛土的器具。畚,古代装土的簸箕。 5. 黔黎:百姓,即普通民众。黔,黑色;黎,众。 6. 舂:用杵击打。 7. 皇天:上天,此处借指自然之力。 8. 万雉崩:形容长城崩塌的景象。雉,古代城墙的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雉。 9. 三世:三代,指秦始皇之后的秦二世和秦三世。
去完善
赏析
《长城》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对长城修建的描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政和贪婪。诗人苏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统治者的无动于衷,以及自然力量的无情和人力的渺小。全诗情感深沉,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首先,第一句“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讲述了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下令修建长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里的“冤垒”形象地描绘出长城的沉重和悲壮。 第二句“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则讽刺了蒙恬将军在取得功勋的同时,并没有考虑百姓的死活。这一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统治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 接下来的“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描述了劳动人民搬运泥土筑城的辛苦,他们在砂砾中劳作,筋疲力尽,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里诗人通过对劳动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第四句“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则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他们为了修建长城,被剥削得几乎一无所有,而长城却仍然没有完工。这里的“黔黎”指的是贫苦百姓,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第五句“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则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天地愤怒,化身为一女子,她的出现使得长城崩塌,这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劳动人民艰辛的感慨。 最后两句“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些追求功名的人,并非是为了拯救百姓,而是在权力斗争中争名夺利。而当文明道德消失时,王朝的覆灭也就近在咫尺。 总的来说,《长城》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通过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描绘,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情揭露,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城》是唐代诗人苏拯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唐朝初期,国家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压力,为了防御外敌,唐朝政府不断修建和加固长城。 在这个时期,苏拯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由于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长城》也不例外,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在《长城》这首诗中,苏拯通过对长城的描绘,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他在诗中写到:“秦家筑城时,三十万人死。”这句诗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巨大牺牲,也反映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总的来说,《长城》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