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枭
为害未为害,其如汚物类。
斯言之一玷,流传极天地。
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
曾戏水堪疑,曾栖树终弃。
天不歼尔族,与夫恶相济。
地若默尔声,与夫妖为讳。
一时怀害心,千古不能替。
伤哉丑行人,兹禽亦为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害人反成害,就像污秽的东西。
这句话有瑕疵,流传却广大无垠。
好木不容许停息,清水不容许游戏。
曾经在水上嬉戏可疑,曾经在树上停留最终被抛弃。
天没有消灭你的种族,和那些恶人相互辅助。
地如果沉默你的声音,和那些妖魔鬼怪一起忌讳。
一瞬间心怀恶意,千年也不能更改。
悲伤啊丑陋的人,这只鸟也是比喻。
去完善
释义
《鸱枭》:本诗通过对比鸱枭这种鸟与其他鸟类的行为和习性,揭示了人间的道德观念。鸱枭因其具有破坏性而被视为“污物”,导致“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这里的“良木”和“清波”分别代表了美好的环境和纯洁的境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而鸱枭因为曾经犯下的错误,一直饱受争议和排斥。诗歌以鸱枭喻指那些行为不端的人,传达出人间道德的重要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鸱枭》,诗人以鸱枭作为比喻,表达出对于那些行为不正的恶人的深深痛恨和警示。鸱枭是生活在水边的一种猛禽,它在诗中被视为污秽之物的代表,甚至因为其行为而被人们嫌弃和抛弃。诗人以此寓意,表现出对于道德沦丧者的批判和警告。他呼吁天地的宽容不应成为恶人纵容的理由,同时提醒人们警惕那些怀有恶毒之心的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将会遗臭千年。此外,诗人还强调,即使这种禽鸟有过错,但终究也有清白之时,表达了恶行总会被揭穿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鸱枭》是唐代诗人苏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述了一只凶恶的鸟在树上筑巢,然而树的主人却没有将其驱逐。诗人以鸱枭比喻恶人,隐喻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腐朽风气。
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但同时官场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诗人苏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诗人,苏拯的作品主题多样,既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他的诗风雄浑豪放,语言质朴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