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董相生青山白云斋

标题包含
题董相生青山白云斋
堂前叆叇护参差,世外红尘绝是非。远树好烟长对坐,落花流水暗通池。岁寒桂岭松凋后,秋晚漓江石出时。岂为康山成野癖,故留青白豁襟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质,字文彬,号拙庵,明朝著名文人。他生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卒于嘉靖年间(1521年-1566年),具体生卒年份不详。 李质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客厅前方,美丽的景色保护着参差的树木,远离尘世的纷扰与纷争。远方的树林和轻烟构成了美丽的画卷,我们相对而坐,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致。落花随流水暗暗地沟通着水池,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严冬时节,桂树岭上的松树渐渐凋零,秋天晚些时候,漓江中的石头开始显露出来。这并不是因为我对康山的偏爱,而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青色和白色的美景,让我们的胸襟豁然开朗。
去完善
释义
1. 堂前叆叇护参差:叆叇,云彩浓厚貌;参差,高低不齐。这句意为房前浓厚的云层低垂,好像在保护着错落有致的建筑。 2. 世外红尘绝是非:红尘,尘世间纷扰繁华之地;绝是非,远离世俗纷争。这句意为这个房子坐落在尘世之外,超脱了世俗的纷纷扰扰。 3. 远树好烟长对坐:远树,远方的树木;好烟,美景。这句描绘的是欣赏着远处美丽的景色,长期坐看。 4. 落花流水暗通池:落花的意像代表春天的消逝,流水则意味着时光的流逝,暗通池则是诗人以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转。 5. 岁寒桂岭松凋后:岁寒,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桂岭,指代桂林山水;松凋,松树凋零。这句话描绘的是严冬时节,桂岭的松树凋谢的景象。 6. 秋晚漓江石出时:秋晚,秋天将尽的时候;漓江,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石出,石显露出来。这句描述的是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漓江水退,露出水底的石头。 7. 岂为康山成野癖:康山,江西省九江市康山地区;野癖,爱好田野生活。这句表明作者并非因为喜欢康山的田野生活而创作这首诗。 8. 故留青白豁襟期:青白,指蓝天白云的美景;豁襟期,胸襟开阔。这句表示正是因为观赏到这样的美景,才使得诗人的胸怀豁然开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李质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感悟。开篇描绘了董相生的青山白云斋的堂前景象,表达了远离尘世纷扰的意境。接着描述了远处的树木、缭绕的烟雾、飘落的花朵和流动的溪水等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诗中还提到了桂岭、松凋、漓江石等景物,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最后,诗人以“岂为康山成野癖,故留青白豁襟期”作结,表达了他并非因康山的风景而成野癖,而是因为这片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胸襟。整首诗歌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董相生青山白云斋》是南宋诗人李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蒙古帝国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上腐败严重,百姓疾苦深重;然而文人士大夫依然向往宁静的隐逸生活,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心灵的自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质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哲理思考,写下了这首富有隐逸情怀的诗作。 诗人李质生活在南宋末年,虽历宦途波折,但始终保持文人操守,以才学著名。他一生奔波,晚年仍渴求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从而产生了创作此诗的念头。在这首诗里,他以幽深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和自然景色的依恋之情,并以青山白云的形象为寄托,传递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世事的无常变化。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