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读书岩

标题包含
题读书岩
独秀山椒石室幽,弦歌太守日来游。不图文史三冬足,常有烟霞五色浮。道路只今徇木铎,云礽又复绍箕裘。观山未了仍观画,冰雪相看两鬓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质,字文彬,号拙庵,明朝著名文人。他生于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卒于嘉靖年间(1521年-1566年),具体生卒年份不详。 李质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独秀山峰独立,石室幽静美好,太守每天来此游玩。这里的文化和历史非常丰富,犹如五色云霞漂浮。如今木铎响起在道路上,后代子孙继续传承。观赏山水还不够,还要欣赏画卷,鬓角虽白却依旧风度翩翩。
去完善
释义
1. 独秀:这里指独秀峰,位于广西桂林市漓江之畔,是桂林山峰之一。 2. 山椒:山顶。 3. 石室:这里指读书岩,位于独秀峰半山腰的一处天然石窟,因有古代文人墨客在此读书学习而得名。 4. 弦歌:这里指读书声,比喻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和修养。 5. 太守:古代官职名称,这里借指官员。 6. 日来游:每日都来游玩,指李质常来读书岩。 7. 文史:文章和历史,这里泛指学识和修养。 8. 三冬:冬天三个月,这里指长时间的学习和研究。 9. 五色浮: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如同五彩斑斓的霞光。 10. 道路:比喻推广和传播知识的道路。 11. 徇木铎:古代官员在道路上敲击木铎以提醒民众注意听讲,这里指传播学问。 12. 云礽:子孙后代。 13. 绍箕裘:继承祖先的事业和家风。 14. 观山:观赏自然风光。 15. 观画:欣赏书画作品。 16. 冰雪:比喻文人的高洁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读书岩”为题,诗人首先描绘了独秀山椒的景色和石室的清幽,生动地展现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与优美。紧接着,诗人描述了弦歌太守每日到此游览的场景,表达了当地官员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接下来,诗人赞美了文史知识的丰富,以及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自然美景,进一步强调了书院的文化内涵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特点。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关注到了教育的作用和责任,表达了对书院未来的期许,同时通过观山和观画的对比,暗示出书院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最后,诗人通过自述白发苍苍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对书院事业的执着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全诗不仅描绘了书院的美景,还寄寓了对教育的深深情怀,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教育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读书岩》是北宋诗人李质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这一时期是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李质作为北宋的一位文人,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等官职,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仁宗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兴起,文人墨客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地位。李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治理的期许。 在《题读书岩》这首诗中,李质描述了读书岩的景象,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敬仰之情。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个人成就的基础。此外,他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倡勤奋和专注的精神。这首诗既体现了李质个人的学习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求知风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