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扬州
三十年前记此过,皆春亭下驻行窝。十千一斗金盘露,二八双鬟玉树歌。自昔琼花埋后土,至今荆棘卧铜驼。江都门外王孙草,怨入东风绿更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30年前曾记得此地繁华, 那是在春天的亭子下面停留. 金盘里的酒价值十万钱, 两位美女唱歌如同玉树临风. 往日的琼花已经埋藏在泥土里, 而今只剩下满地的荆棘和那躺卧的铜驼. 江都城外的公子哥儿们, 对春风中的绿草也充满抱怨.
去完善
释义
1. 重过:再次经过。
2. 扬州: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城市。
3. 三十年前记此过:回忆过去三十年前曾经来过这里。
4. 皆春亭:具体指一个地点名,位于扬州城外。
5. 驻行窝:暂时停留休息的地方。
6. 十千一斗金盘露:形容美酒佳酿,表达作者对酒色的赞美。
7. 二八双鬟玉树歌:描绘出妙龄女子轻歌曼舞的场景。
8. 自昔琼花埋后土:琼花是扬州市的市花,这个句子意为曾经的琼花已经被埋没在尘土之中。
9. 至今荆棘卧铜驼:暗含繁华落尽、世事沧桑之感。铜驼指的是铜驼巷,是古代扬州的一处风景名胜。
10. 江都门外王孙草:江都是古代扬州的一个别称,王孙草在这里比喻生长在扬州城外的野草。
11. 怨入东风绿更多:意思是春风吹拂,草木复苏,使得绿意更浓,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哀愁。
去完善
赏析
《重过扬州》是一首描绘诗人重回扬州的诗歌。诗中的“过”字既指时间上的过去,又暗示地点上的经过。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昔日繁华扬州的怀念和对现实落寞景象的感叹。
诗的前两句回忆了三十年前的扬州之行,那时的春天在亭子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仿佛是一个温馨的家。这里以“行窝”来形容,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环境的喜爱和留恋。紧接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年扬州的繁荣景象:美酒佳肴、年轻女子载歌载舞。在这里,诗人用“十千一斗金盘露”和“二八双鬟玉树歌”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奢侈生活和人们的愉悦心情。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繁华已不再。诗人从第五句开始转向对现实的描绘:“自昔琼花埋后土,至今荆棘卧铜驼。”这两句诗借用了历史上琼花和铜驼的典故,暗含了扬州的衰落。昔日的琼花被埋葬在泥土中,现在的扬州则充满了荆棘,那些象征王权的铜驼也失去了往日的尊严,静静地躺在草丛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哀伤和忧虑。
最后两句,诗人以江都为背景,抒发了一腔愁绪:“江都门外王孙草,怨入东风绿更多。”这里的“王孙草”指的是杂草,象征着衰败的景象。而“怨入东风绿更多”则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带来喜悦,反而加重了诗人的哀怨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失落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过扬州》是南宋诗人李质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扬州的感慨,通过对昔日繁华景象的追忆和对眼前萧条景色的描绘,反映了南宋时期扬州的历史变迁。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期,约在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之交的历史转折期,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扬州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李质的人生经历也比较坎坷。他原本是一名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失利,被贬谪到扬州。在这里,他看到了扬州的繁华不再,心中充满感慨。
同时,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非常复杂。一方面,南宋政权正面临着金兵的侵扰,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南宋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导致许多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和迫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李质的创作心态,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创作出像《重过扬州》这样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