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踏莎行·嵩峤云高

标题包含
踏莎行·嵩峤云高
嵩峤云高,洛川波暖。举头乔木森无断。□□□雨绝风尘,小桥频过春渠满。□□离宫,□棱斗焕。万家罗绮多游伴。□□□□自风□,□□是处喧弦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嵩山云雾弥漫,洛水波浪温暖。抬头望去,树木繁茂无边无际。春光无限,小雨洗去了风尘,小桥下的水渠满了春水。离开宫殿,身处灯火辉煌的市井。万家灯火映照着丝绸华服,身边有许多结伴游玩的人。随风飘荡的柳絮,处处都可以听到喧闹的弦乐和管乐之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嵩峤:即指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市。 2. 洛川:洛水,流经河南洛阳。 3. 乔木:大树。 4. 森无断:森林连绵不断。 5. 频过:频繁地经过。 6. 离宫:古代皇帝出行时的行宫。 7. 斗焕:光彩照耀。 8. 万家罗绮:形容繁华的市井景象。 9. 游伴:游玩的同伴。 10. 是处:到处,所有的地方。 11. 弦管:泛指乐器。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嵩峤云高》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春季洛阳城外的景色。首先,作者以“嵩峤云高,洛川波暖”开篇,展现了洛阳周边巍峨的山脉和温暖的河流,为整首词奠定了明媚的基调。接着,通过“举头乔木森无断”,表达了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随后,词中出现了一些缺失的字,使得原词部分意象不清晰。但从现有文字可以推测,此处可能描述了春天的雨水洗净了尘埃,小桥下的春水已满,暗示着春天的来临。之后,通过对离宫的描绘,展现了皇家宫殿的气派与宏伟。接下来的句子同样有字缺失,但大体上是在描述洛阳城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出游的热闹氛围。结尾两句则描绘了春风拂面,四处洋溢着音乐声的场景,表现了人们欢聚一堂共度春光的喜悦心情。总的来说,这首词既有山水的壮丽,也有市井的热闹,展现了一幅春季洛阳城外和谐美好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嵩峤云高》是宋代文学家韩绛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韩绛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韩亿是北宋的名臣,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为官期间,曾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在那个时代,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繁荣,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韩绛作为一名官员,他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在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改革弊政,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并未能取得成功,反而招致了保守势力的反对。这使他不得不离开朝廷,四处漂泊。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绛创作了这首《踏莎行·嵩峤云高》。词中以嵩山峻岭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用云高的嵩山来比喻自己的高远志向,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守信念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