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静江曾帅
岭西支郡联荆湖,时危选帅劳庙谟。
公才健如天马驹,胸中戈甲敌万夫。
向来持节犯贼区,贼降不用丈二殳。
浮云散尽明月孤,世间公论何时无。
煌煌丹诏来天衢,阴风策策随兵符。
大旗十丈车前驱,弓刀武骑前后趋。
我占福星岁在吴,孱虏数尽当磔诛。
笼烽平安羽檄疎,玉帐亦可吟抚须。
奏功入觐乘锋车,峨冠儤直承明庐。
公家事业青史书,公家祖相兄鸿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岭西地区的荆州和湖广连接在一起,在这危险的局势中选出一个有才能的将领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这位将军像一匹健壮的天马驹,胸怀壮志,能抵挡万千敌人。过去他带着符节深入敌区,使敌军投降,没用上丈二的武器。
当浮云散去,只剩下明亮的月光陪伴,世间的公正评论总会在某个时候出现。荣耀的使命从天上的大路传来,士兵们紧密跟随,紧握兵符。队伍前面的大旗飘扬,士兵们拿起弓箭和马刀向前冲去。
我们依靠幸运之星顺利到达吴地,弱小的敌人已经准备好接受严惩。烽火平息,战报稀疏,我在玉帐里也可以安心抚须。
功成之后,我将乘车拜见皇帝,戴上高高的帽子进入光明的宫殿。我家的事业会被历史记载,我的祖父和兄长都曾身居高位。
去完善
释义
1. 静江:古州名,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2. 岭西:岭南西路的简称,宋代行政区划之一。
3. 支郡:这里指边远地区的州郡。
4. 荆湖:即荆湖南北路,宋代行政区划之一。
5. 时危:指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
6. 庙谟:朝廷的谋略。
7. 天马驹:比喻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8. 戈甲:兵器,这里指军事才能。
9. 万夫:形容众多的人。
10. 贼区:指盗贼出没的地方。
11. 丈二殳:古代的兵器,这里代指武器。
12. 浮云散尽:比喻扫除一切阻碍。
13. 明月孤:形容高洁的品质。
14. 公论:公众的评价。
15. 煌煌:形容光彩照人。
16. 丹诏:皇帝的诏书。
17. 天衢:天空,这里指京城。
18. 阴风策策:形容阴暗的风声。
19. 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
20. 大旗:军队的旗帜。
21. 弓刀:弓箭和佩刀,泛指兵器。
22. 武骑:骑兵。
23. 趋:奔赴。
24. 福星:喻指有福气的人。
25. 吴:指江苏一带。
26. 孱虏:弱小的敌人。
27. 磔诛:指公开处死。
28. 笼烽:烽火台。
29. 羽檄:古代紧急文书。
30. 玉帐:指军帐。
31. 抚须:摸胡子,形容悠闲的样子。
32. 奏功:指上报战功。
33. 入觐:指朝见皇帝。
34. 锋车:古代一种轻便马车。
35. 峨冠:高冠,贵族所戴。
36. 儤直:值班。
37. 承明庐:汉代官署名,这里借指皇宫。
38. 青史书:指载入史册。
39. 祖相:指曾帅的祖父担任过宰相。
40. 鸿枢:指重要的职位。
去完善
赏析
《送静江曾帅》这首诗歌颂了一位勇敢的将领曾帅,他在艰难时刻被选为统帅,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诗人用天马驹来形容他的才能和勇气,用“胸中戈甲敌万夫”来描绘他坚忍不拔的品质。在面对敌人时,他以智慧和谋略赢得了胜利,而非依赖武力。
诗中提到曾帅受到了皇帝的命令,带着军队奔赴前线,他用智慧战胜了敌人,使得烽火消散,边境安宁。诗人坚信曾帅会取得胜利,并期待着他在凯旋后受到皇帝的嘉奖。
整首诗以赞美的口吻描绘了曾帅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诗人期望曾帅能赢得胜利,为国家建功立业,成为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静江曾帅》是南宋诗人释善珍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王朝的统治之下,北方部分领土被金国占领。
在这一时期,诗人释善珍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本名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因家乡战乱而投身佛门,法号善珍。释善珍在佛门中以才学出众著称,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然而,他并未完全忘记世俗功名,在与南宋官员的交往中,依然关注国家时局。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争局势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金国多次南下侵扰,南宋朝廷不得不依赖地方武装力量抵抗。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出现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曾帅便是其中之一。他奉命镇守静江,抵御金兵,保境安民,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释善珍与曾帅结识于南宋文人雅士的聚会,两人因文学才华和家国情怀相互欣赏。在得知曾帅即将离任赴静江任职时,释善珍写下这首《送静江曾帅》,表达了对自己未能投身抗金事业的遗憾,以及对曾帅壮志凌云、英勇抗金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