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华堂银烛堆红泪。
解说离人多少意。
恨从别后恨无穷,愁到浓时惟一味。
江南渭北三千里。
憔悴相思何日已。
马蹄清晓草黏天,庭院黄昏花满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屋子里点着烛光,堆满了红色的烛泪。这些都在诉说着离别的人儿心中的万千思绪。分别之后,怨恨似乎没有尽头,而忧愁在浓烈的时候却只有那么一种滋味。江南和渭北相隔了三千多里,让人憔悴的思念何时才能结束?清晨,马蹄踏着青草,天边的景色融为一体;傍晚,庭院里的花儿开放得遍地都是。
去完善
释义
1. 华堂:华丽的殿堂。
2. 银烛:蜡烛的美称,这里指烛光。
3. 堆红泪:形容蜡烛燃烧时流出的蜡油。
4. 离人:离别的人。
5. 渭北:指陕西省渭河流域以北地区。
6. 三千里:形容两地相隔遥远。
7. 马蹄:代指骑马的人。
8. 黏天:形容草长得茂盛,与天相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玉楼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相思的深切感慨。首句“华堂银烛堆红泪”描绘了一幅富丽堂皇的场景,而其中的“红泪”则暗示了诗人的情感正在酝酿。接下来的诗句“解说离人多少意”揭示了诗的主题——离别之情。
诗中,诗人通过“恨从别后恨无穷,愁到浓时惟一味”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怨恨和无法排遣的忧愁。这种情绪贯穿整首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紧接着,诗人以“江南渭北三千里”展现了二人相隔的距离,使读者更加感受到他们的相思之苦。而“憔悴相思何日已”则表达了诗人对何时能摆脱这种痛苦的期盼。
最后两句“马蹄清晓草黏天,庭院黄昏花满地”则以景色为依托,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马蹄”象征着诗人即将踏上寻找爱人的征程,而“草黏天”则表达了路途的遥远和艰难;“庭院黄昏花满地”则描绘了诗人在思念中度过的一天天,花落满地象征着时光流逝,爱意不减。
总之,这首《玉楼春》通过对离别、相思、距离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情感画卷,传达了诗人对爱情深沉的渴望和无奈的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楼春》是南宋词人方千里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
在这个时期,方千里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的历史变革。他曾任江西安抚使等职,后因战乱辞官隐居。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玉楼春》这首词中,方千里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他以“绿杨堤下路”为背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哀叹。词中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流逝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