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州赵别驾庚辰入蜀舟次黄冈适赵倅奇夫沿檄行边不遇以诗寄之
铜梁玉垒碧云端,尺舸西风两鬓残。
世道多岐今已惯,人生一见古来难。
丈夫不作谋身计,巧匠那能袖手看。
月白风清雪堂梦,银波万顷卧龙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铜梁与玉垒高耸入云端,孤舟在西风中缓缓前行,作者白发苍苍。
世间的道路虽然艰难复杂,但现在已经逐渐适应。人生的初次见面从古至今都是很难得的。
英勇的男子并不谋求自身的安全,技艺高超的工匠也无法袖手旁观。
在月光明朗、风轻云淡的夜晚,雪堂上的梦境如诗如画;宽阔的水域上,卧龙桥显得格外寒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州:即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赵别驾:指赵倅(cuì)奇夫,他是黄州的通判,负责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3. 庚辰入蜀:这是指崔与之在庚辰年(公元1160年)入蜀地考察。
4. 舟次:船只停泊。这里是指崔与之在去黄州途中经过黄冈。
5. 铜梁玉垒:古代重庆地区的铜梁山和玉垒山,这里是比喻赵奇夫所在的地方地势险要。
6. 尺舸(gě):小船。这里形容崔与之航行的船只。
7. 西风:秋风,表示季节。
8. 世道多岐(qí):指社会复杂,道路有很多分岔。
9. 人生一见:人生难得的机会或朋友。
10. 巧匠:技艺高超的匠人。这里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
11. 月白风清:形容景色明朗,气氛宁静。
12. 雪堂:苏轼在黄州时曾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赞美赵奇夫的意思。
13. 银波万顷:形容江面宽阔。
14. 卧龙:这里指的是蜀地的著名景点卧龙冈,也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与友人失之交臂的遗憾的诗。诗人以优美的风景开篇,描绘了在遥远的四川,有如仙境的铜梁玉垒山。紧接着诗人以“尺舸西风两鬓残”描述自己在舟中遇到友人的可惜情景,因一场偶然的风浪而错失见面的机会。
诗人感慨世事无常、人一生能见的机会并不多,纵使世界纷扰,但他依然坚守信念。同时,也讽刺那些虽有大才却无作为的人。最后,诗人寄予希望,愿下一次月白风清之时,能够梦见那个地方——银波万顷的雪堂,那里是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古诗“寄黄州赵别驾庚辰入蜀舟次黄冈适赵倅奇夫沿檄行边不遇以诗寄之”为南宋诗人崔与之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正是南宋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
当时,由于金兵屡次南侵,中原地区深受战火之苦,南方的南宋朝廷也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抗金斗争和民族团结的事业,而崔与之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屡次被贬谪,但仍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在这一年里,崔与之因受到排挤,被贬至黄州任职。他的好友赵别驾时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在得知崔与之被贬的消息后,准备前往黄州看望他。然而,在前往黄州的途中,赵别驾遇到了战乱,未能如期与崔与之相见。于是,崔与之便写下了这首古诗,表达了对赵别驾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感慨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