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虞美人

标题包含
虞美人
醉寻芳草城头路。 底事频凝伫。 丽谯直下小层楼。 鸳瓦重重匀砌、几重愁。 睡红颦翠春风面。 咫尺无由见。 从教笑语落檐楹。 图得香闺依约、认郎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石孝友,字次仲,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据《全宋词》所录存世作品推断,大约生活于宋高宗、宋孝宗时期(1127-1189)。 石孝友生平事迹无详细记载,仅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窥见其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他擅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醉意朦胧中寻找着城头上那满路盛开的芳草。 为什么频繁地站在那里凝望不已? 那座美丽的城门下面的小楼上, 铺排着一层层鸳鸯瓦,仿佛承载了好几重的忧愁。 睡梦中的花儿和翠绿的叶子,像春风拂过脸庞。 我们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 让欢声笑语落在屋檐上吧, 希望能通过声音辨认出那个熟悉的身影在闺房中等待着我。
去完善
释义
1. 醉寻芳草城头路:"芳草"指的是春天里的花朵与嫩草,"城头路"则是城墙上的小路。本句描写的是作者在春日饮酒微醺时寻找城墙小路的过程。 2. 底事频凝伫:"底事"是询问原因的意思,"频凝伫"是说多次停下脚步,陷入沉思。 3. 丽谯直下小层楼:"丽谯"指富丽堂皇的城门楼,"小层楼"则是指相对较小的阁楼或建筑。 4. 鸳瓦重重匀砌、几重愁:"鸳瓦"指的是成双成对的瓦片,"匀砌"是整齐排列的意思,"几重愁"表示作者心中的多重重担和忧虑。 5. 睡红颦翠春风面:"睡红"指桃花或樱花,"颦翠"是形容树叶皱起的姿态,"春风面"则是形容女子在春风中美丽的面貌。 6. 咫尺无由见:"咫尺"意为距离很近,"无由见"是无法相见的意思。 7. 从教笑语落檐楹:"从教"是听任、任凭的意思,"檐楹"则是屋檐和房柱,这里泛指房屋建筑。 8. 图得香闺依约、认郎声:"图得"是打算得到或期待得到的意思,"依约"表示依稀可辨认,"认郎声"是分辨出男子声音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虞美人》这首词描绘了女子思郎之情,用词语调清新优美。词中通过景物和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元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思念心情。词人以芳草、丽谯(高楼)、鸳瓦(鸳鸯瓦,指屋瓦)、檐楹(屋檐下的木柱)等具体事物作衬托,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宋诗人石孝友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185年左右。石孝友(约1105-1185),字季成,号元道人,江西清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学出众,但命运多舛,一生未登仕籍,流寓江湖。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考取功名。尽管如此,石孝友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在《虞美人》创作的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国的侵略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内斗使得国家更加风雨飘摇。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现实的愤懑。石孝友也不例外,他在《虞美人》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虞美人》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中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比自己与友人之间的境遇,表现出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词既有对故土的留恋,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充分展示了石孝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