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落照西山夜色浮,弯弯寒挂碧云头。
宝奁新样横眉黛,珠箔斜悬半额钩。
丹桂一枝初浅露,金波千里未圆流。
婵娟三五才成魄,散满清光四百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西下,夜幕初浮,夜空中的弯月犹如挂在碧云之上。精致的新式妆容映在月色的眉黛间,轻盈的珠帘斜挂如半月之钩。丹桂枝头的一颗初露,金光粼粼,千里之外还未曾流转。十五的月亮刚刚成形,它的光辉洒满了四百州的天空。
去完善
释义
1. 西山:中国地名,此处可指北京市的西山区;
2. 宝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3. 横眉黛:指用眉笔画眉;
4. 珠箔:指珠帘或垂帘;
5. 丹桂: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月亮;
6. 金波:指月光,也可形容酒色之美;
7. 婵娟:代指美好的事物;
8. 三五:农历十五;
9. 清光:清澈明亮的光线;
10. 四百州:泛指中国各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描绘月亮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展现了作者对于月亮的独特理解。首联描述了夕阳西下时,月亮逐渐升起,挂在碧云之间的景象;颔联则通过对月亮的细节描绘,如宝奁、眉黛、珠箔等,表现了月亮的璀璨之美;颈联则通过丹桂和金波两个意象,暗示月亮与季节、时间的关系;尾联则以“婵娟”为引,强调月亮普照大地的光辉,表达了对月亮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诗词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是南宋诗人周邠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此时,距离靖康之难已过去几十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士气萎靡,文人墨客多寄情山水、流连风月,表现出一种消极避世的姿态。
周邠在这时期人生际遇较多坎坷。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官至尚书郎,但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在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将情感寄托于诗酒之间,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无奈。
同时间段内,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在南方建立,但局势并不稳定。金兵屡次南侵,对南宋造成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但又无法改变现状,因此选择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