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屣
堂上歌声想遏云,玉人休整碧纱裙。
妆残粉落臙脂晕,饮剧杯深琥珀纹。
簪屣定知高楚客,笑谈应好却秦军。
莫辞上马玉山倒,已是迟留至夜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课堂上美妙的歌声响彻云霄,美丽的人儿正在整理她的绿纱裙。
妆容虽已残破,但她的脸上还留有淡淡的胭脂红晕,而她饮酒时杯中的酒纹如同琥珀般晶莹剔透。
她的簪子和鞋子都显示出高贵的气质,谈笑之间风采翩翩。
请不要拒绝在宴席上尽情畅饮,因为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夜色已经逐渐深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簪屣:古代妇女的发饰和鞋子。这里指代穿戴装饰的仕女形象。
2. 周邠:北宋诗人。
3. 想遏云:形容歌声美妙,仿佛能阻止云朵飘动。
4. 玉人:美丽的女子。
5. 整:整理。
6. 碧纱裙:绿色的薄纱裙子,古代女子的常见服饰。
7. 妆残:化妆后的残留痕迹。
8. 粉落:指妆容脱落。
9. 臙脂晕:胭脂的颜色。
10. 饮剧:饮酒过量。
11. 琥珀纹:琥珀色的纹理,这里借指酒杯的颜色。
12. 高楚客:高人雅士。
13. 笑谈:谈笑之间。
14. 却秦军:击败秦军。
15. 莫辞:不要推辞。
16. 上马玉山倒:骑马前往玉山,形容酒意正浓。
17. 迟留:停留时间较长。
18. 夜分:深夜时分。
去完善
赏析
《簪屣》这首词描绘了宴会场景,表现出了宾客与歌伎之间的互动。"堂上歌声想遏云,玉人休整碧纱裙"以玉人为主角,展现了宴会中优美的歌舞表演。"妆残粉落臙脂晕,饮剧杯深琥珀纹"则是对宴会上酒醉妆容的描绘。这两句不仅表现了宴会的喧闹,也突显出酒席间的狂欢氛围。
下阕中的"簪屣定知高楚客,笑谈应好却秦军"则是将视野从宴会转向客人。"簪屣"和"楚客"都是古代文人的雅称,作者以此自喻,表现出自己的志趣与才情。 "莫辞上马玉山倒,已是迟留至夜分"暗示出作者沉浸于宴乐之中,即使夜深也不舍离去。 整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感慨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欢愉,也显示出词人的豪放与不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邠的《簪裾》一词,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即公元960-1022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北宋初期的繁荣时代,国家相对安定,百姓生活逐渐富足。然而,这也引发了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奢侈之风盛行,这使得那些真正为国家和民众考虑的政治家感到忧虑。
此时的周邠,是一位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的士人。他面对社会现象,既感叹人性的追求虚荣,又忧国忧民。他将这种感受化为词句,创作出这首寓意深刻的《簪裾》。
诗中的“簪裾”一词指的是华丽的外衣,象征着人们的表面风光。作者以珠宝、琼楼等形象比喻权力的诱惑,表达了人们对荣华富贵的向往,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只追求名利地位的人。
综上所述,《簪裾》一词反映了北宋初期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百态。在赞美盛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