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 其二
登山踏遍万千峰,直到青云第一重。
路僻频惊来瑞鹿,洞深还见挂苍龙。
偶穿白石寻黄石,却倚青松慕赤松。
日脚西垂促归兴,巾车无复更从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攀登无数的高峰,终于抵达最高处的云层。
山路上常常遇到吉祥的瑞鹿,深邃的山洞里悬挂着古老的青龙图腾。
偶尔穿过白色的石头去找黄石真人,依靠在青松上,敬仰着那位已经成仙的赤松子。
太阳逐渐落山,催促我该回家了,把牛车载满收获,不再多逗留一刻。
去完善
释义
1. 白石山:地理位置不详;
2. 周邠:字宾夫,号剑溪老人,宋朝诗人;
3. 青云第一重:比喻高位,此处可能是形容山峰之高;
4. 瑞鹿:祥瑞的鹿,这里指山中的奇特生物;
5. 洞深:山洞的深度;
6. 挂苍龙:一种景象或形象,可能是古人对于神秘力量的象征;
7. 黄石:石头的一种颜色;
8. 赤松:松树的一种;
9. 日脚西垂:太阳将要落下的景象;
10. 巾车:带有车篷的车子;
11. 无复:不再;
12. 更从容:更加悠然自得。
去完善
赏析
《白石山 其二》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历山水时的所见所感。开篇便以“登山踏遍万千峰,直到青云第一重”的豪情壮志展现出作者的探索精神。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在深山中的奇遇,如“路僻频惊来瑞鹿”以及“洞深还见挂苍龙”等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此外,诗中还穿插了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偶穿白石寻黄石,却倚青松慕赤松”,展现了作者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悟。然而,随着太阳西沉,诗人也不得不结束这次探险,体现出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石山 其二》是南宋诗人周邠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此时周邠正担任山东某地的州官。这一年,他游览了白石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自然风光的诗。
在周邠所处的时代,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墨客对山水风光的欣赏和赞美成为了一种风尚。周邠作为一名官员,他的职责不仅仅是处理政务,还有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关注自然。
周邠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白石山的壮丽景色。这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那个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