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
一性圆时万境通,三生绮念堕真空。
如今举眼无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一性圆时:“一性”指佛教禅宗之见性成佛的境地,即真如本性。“圆时”指的是到达圆满的状态之时。
2. 三生绮念:"三生"为前生、今生、来生的总称,佛教认为人有一生命运,皆由前生、今生命运所决定。 "绮念"指的是纷繁复杂的念头或欲望。
3. 真空:佛教用语,指超越了世俗认识的绝对真实的境界。
4. 无非佛:一切事物皆是佛法的体现。
5. 光明法界: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以智慧之光显现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观音岩》是陈岩的一首描绘禅修意境的诗作。诗中,作者通过对观音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对于禅宗修行和人生观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一性圆时万境通”,描述了在禅宗修行中达到心性圆满的境界,此时世间万物都豁然开朗,一切都变得通达无碍。这一境界强调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修行过程中心灵解脱的喜悦。
次句“三生绮念堕真空”,则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生的绮丽幻想逐渐消解,回归至一个真空的境地。这种真空状态既代表了内心的宁静与明悟,也象征着脱离了世俗烦恼的精神涅槃。
第三句“如今举眼无非佛”,表现了诗人已经进入了觉悟之境,无论看到什么,都能领悟到佛教的真谛。这种心境展现了禅宗修行所追求的超脱境界,即不拘泥于具体的宗教形式,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最后一句“身在光明法界中”,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定位。他认为自己已经身处在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这里的光明并非指自然界的光线,而是指心灵的觉醒和智慧的光芒。这种光芒让诗人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绘观音岩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独特见解。诗人认为,通过心性修养和摆脱世俗纷扰,人们可以实现心灵的觉醒,从而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人生境界。这首诗意境深远,哲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岩》是宋代诗人陈岩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陈岩作为一位宋代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士人阶层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陈岩作为一名学者,他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
在他的诗歌创作过程中,陈岩受到许多前辈诗人的影响,如杜甫、白居易等。这些诗人以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力,这对陈岩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音岩》一诗正是陈岩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观音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陈岩作为一个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