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髭
鬓髭渐渐长霜茎,老听山中雀唳声。
九死得生尤可重,百年几日更多营。
自参梵夹机心息,专食藜羹胃气清。
检点依然魔障在,草堂钓艇未忘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头发和胡须逐渐变白,年迈时在山中聆听鸟鸣。
经历多次死亡重生更为宝贵,百年人生不过匆匆数日。
通过研读佛经消除杂念,专注于吃素使肠胃清爽。
尽管已看透世事仍有一些烦恼,仍然无法忘怀山间的草屋和钓鱼的小艇。
去完善
释义
1. 鬓髭:即"髭须",是指嘴周围的胡须。
2. 长霜茎:指胡须变白,像霜一样白。
3. 老听山中雀唳声:指年老的诗人经常听到山中的鸟鸣声。
4. 九死得生尤可重:指经历多次生死轮回而重生更为可贵。
5. 百年几日更多营:人生百年,其实真正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
6. 自参梵夹机心息:通过阅读佛教经典使心中的杂念逐渐消失。
7. 专食藜羹胃气清:吃用野菜制成的藜羹,有益于清理肠胃。
8. 检点依然魔障在:即使经过反省,也仍有烦恼与执着存在。
9. 草堂钓艇未忘情:诗人依旧难以忘怀隐居山林、垂钓江上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感悟的诗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以“鬓髭”起笔,借喻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沧桑。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山中雀唳声”这一自然界的声音,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顽强。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他意识到,虽然历经磨难,但生命仍然值得珍惜和尊重。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参禅读经、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表明了自己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然而,尽管诗人试图摆脱世俗的烦恼,但他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困扰和不舍。最后,诗人以“草堂钓艇未忘情”作为结语,表达了自己对于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事物的留恋。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鬓髭》是南宋诗人赵庚夫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民众生活困苦。而在这个时期,赵庚夫作为一个士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赵庚夫早年曾有过科举考试的经历,但并未取得功名。他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见识到了民间的疾苦。然而,尽管生活艰辛,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关心。他将自己的感慨和忧思融入诗歌之中,通过对鬓髭这一寻常事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流逝、时光荏苒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鬓髭》这首诗中,赵庚夫通过对鬓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他以个人的感受作为切入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诗篇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