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道中
吾生意行初不谋,泛泛何啻波中鸥。
携家来作闽海梦,三年客食天南陬。
我先人庐在何许,大江之左道阻修。
奉新家有手足爱,只身归扫先梧楸。
旋当来此营斗粟,南北颠倒无时休。
此心转与世事左,自作磨螘将谁尤。
安知不满达者笑,穷达一戏如观优。
咄哉吾语亦已堕,且与造物同浮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生计之事从未计划,如同水上的鸥鸟,随遇而安。带着家人来到福建梦想之地,在天涯海角漂泊了三年。我想念家乡的亲人们,只有我一人回去扫墓,以尽孝道。很快我会来这里谋求温饱,背井离乡的日子总是无休止。我的心已经习惯世事的磨难,像蚂蚁般忙碌不停,又有谁能责怪呢?谁知道不满足的人是否会嘲笑我这挣扎的穷苦日子,但无论贫穷还是发达,都只是生活的一个游戏罢了。唉,我说的话也有些消极,那便顺其自然吧,如同万物一同浮游在这个世界上。
去完善
释义
《建安道中》是宋代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奔波的诗。以下是注释:
1. 建安:古县名,位于今福建建瓯一带。
2. 意行:任意而行,指随心而走。
3. 波中鸥:比喻旅途中如海洋中的一只水鸟随波逐流。
4. 闽海:福建沿海地带。
5. 三年客食:诗人自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起被贬至福建建安,至写此诗时已居住了三年。
6. 天南陬:天南,指南方;陬,角落。这里是形容在遥远的南方角落里做客。
7. 我先人庐:指诗人祖先的住所。
8. 大江之左:长江下游地区。
9. 奉新:江西省奉新县,诗人的家乡。
10. 手脚爱:兄弟姊妹的意思。
11. 先梧楸:指祖坟上的梧桐树和楸树。
12. 营斗粟:耕种谋取生活所需粮食。
13. 南北颠倒:指不断迁徙南北,居无定所。
14. 磨螘:蚂蚁。这里用作比喻生活中的困顿挣扎。
15. 左:违背、背离之意。
16. 尤:责怪、怨恨之意。
17. 安知:怎能知道。
18. 满达者:达官显贵。
19. 穷达一戏:穷达,指穷困或显达;戏,游戏、戏弄。
20. 咄哉:叹词,表示惊讶或感叹。
21. 造物:创造万物的神灵。
22. 浮游:漂浮不定,无所依托。
去完善
赏析
《建安道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朱松离家远行,客居他乡的情景。诗人在旅途中思绪万千,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生活的感慨。全诗以“建安道中”为题,既是对旅程的记录,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首联“吾生意行初不谋,泛泛何啻波中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就如同波中的鸥鸟一样,顺其自然,不必过多地去规划、谋划。
颔联“携家来作闽海梦,三年客食天南陬。”描述了诗人带着家人来到福建,度过了三年的客居生活。这里的“天南陬”指的是偏远的南方地区,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颈联“我先人庐在何许,大江之左道阻修。”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想回到故乡去祭扫先人的坟墓,但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这里的“大江之左”是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即诗人的故乡。
尾联“安知不满达者笑,穷达一戏如观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穷达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境遇或许会被达观的人嘲笑,但他认为人生的穷达就像观看戏剧一样,只是一种娱乐,不必过于在意。
整体来看,《建安道中》这首诗通过诗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感悟,展现了他在异地他乡的生活体验。诗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建安道中》是南宋诗人朱松于绍兴十年(1140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段时间正值南宋与金朝和战之际,民族矛盾、政治斗争激烈。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松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使他忧心忡忡。他在担任州郡地方官期间,目睹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受到了民间疾苦。然而,作为一名忠诚的官员,他始终坚守岗位,关注民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朝廷在金朝的军事压力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宋疆土被分割,政治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而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崛起,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朱松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