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堂
高堂岩岩面势尊,洞见万井开重门。
元戎务简玉帐静,缓带酌客娱朝昏。
忆初饿隶起篁竹,一啸千里来黥髠。
将军揽镜媚巾帼,何异搏虎驱狐豚。
只今休父八州牧,身佩重寄忧元元。
惊尘错莫羽书密,虽有美酒谁同樽。
沈机且复长辔御,沥恳何啻血面论。
楼船一夕飞度海,汉家上将来天阍。
狂童束手赴烈火,雕戈不污妖血痕。
坐谯饮至凯歌入,船粟往哺遗民存。
五兵包裹高阁束,止戈新榜真成言。
便当频与方外吏,徙倚风月星河翻。
几年牡籥飞不守,河济逆气腥乾坤。
知公快挽天河手,坐视黠虏方游魂。
权舆闽越聊小试,宁复久此淹遐藩。
农桑万里望公等,愿见四海无营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殿堂气势非凡,俯瞰万千村落门户大开。
元帅事务精简驻军宁静,宽松腰带设宴款待宾客。
想起当年贫困崛起,一声呼啸传遍千里。
将军揽镜自赏难挡妩媚佳人,岂异于搏击猛虎驱赶狐狸小猪。
如今退役成为八州长官,身负重任忧虑民生疾苦。
尘土飞扬战况急迫,虽有好酒却无人相伴。
谋策中乘冗长驭手控制,恳切陈词何止血溅当场。
楼船一夜之间飞越大海,汉朝大军即将攻破天堑。
疯狂孩童束手赴火堆,雕刻有纹的戈矛不沾妖邪之血。
高楼饮酒共享胜利之歌,船只载粮哺育劫后余生。
五种兵器妥善收藏高阁之内,止戈息武的新榜已显成效。
理应时常与地方官员沟通,观赏风花雪月星河流转。
多年来边陲战火纷飞难以安宁,河济地区气数不正熏染天地。
知公犹如天使掌握天河之力,坐观狡猾敌军游离徘徊。
闽越一带聊做小试牛刀,岂能长久滞留远方边疆。
希望您们让万里农田桑麻兴旺,盼望四海再无烽火喧嚣。
去完善
释义
《止戈堂》是宋代诗人朱松为祝贺父亲平定盗贼而作的一首诗。以下是部分诗句的注释:
1. 高堂:指诗人父亲的居所。
2. 岩岩:形容地势险要。
3. 万井:指四面八方的城市。
4. 元戎:指军队统帅。
5. 务简:政务简约,意指将领治军严谨。
6. 玉帐:用玉石装饰的帐篷,此处代指将领的营帐。
7. 缓带:意指将领宽衣解带,表示闲暇。
8. 酌客:招待客人。
9. 娱朝昏:在早晨和黄昏时分娱乐。
10. 饿隶:指饥民。
11. 篁竹:竹林。
12. 一啸:指疾风呼啸。
13.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14. 黥髠:古代刑罚之一,剃光头并刺字。这里用来形容盗贼。
15. 将军:指诗人的父亲。
16. 揽镜:照镜子。
17. 媚巾帼:取悦妇女。
18. 搏虎驱狐豚:比喻勇战敌人。
19. 休父:周代官职名,这里指地方长官。
20. 八州牧:指八个州的行政长官。
21. 重寄:重大的托付。
22. 元元:百姓。
23. 惊尘:尘土飞扬,形容战乱。
24. 羽书:紧急军事文书。
25. 沈机:沉稳机敏。
26. 长辔御:以长鞭驾驭马匹,比喻掌握局势。
27. 沥恳:表达诚挚的愿望。
28. 楼船:有楼的战船。
29. 飞度海:指快速渡海。
30. 天阍:天宫的门户,这里指朝廷。
31. 狂童:指叛乱的盗贼。
32. 雕戈:精致的兵器。
33. 妖血痕:指盗贼的血迹。
34. 坐谯:在城门楼上。
35. 饮至:古代庆功宴上的一种仪式。
36. 五兵:古代的五种兵器。
37. 止戈:停止战争。
38. 牡籥:古代音乐器具。
39. 河济:黄河和济水。
40. 逆气:不祥之气。
41. 乾坤:天地。
42. 天河手:形容指挥若定的人物。
43. 黠虏:狡猾的敌人。
44. 游魂:四处游荡的灵魂,这里指敌人的残余势力。
45. 权舆:起始。
46. 闽越:指福建一带。
47. 聊小试:稍微尝试一下。
48. 宁复:难道还要。
49. 遐藩:边远地区。
50. 农桑:农业和蚕桑业。
51. 营屯:指军队的营地。
去完善
赏析
《止戈堂》是宋代诗人朱松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和平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浓烈,既有对战争的批判,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首联“高堂岩岩面势尊,洞见万井开重门”,描绘了止戈堂的高大威严形象,以及诗人洞察世事的慧眼。这里的“万井”指的是众多乡村和城镇,“重门”则象征着国家权力的集中。诗人以此开篇,为整首诗奠定了宏大、深沉的基调。
接下来,诗人在颔联“元戎务简玉帐静,缓带酌客娱朝昏”中,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里“元戎”是指军队的统帅,“玉帐”则是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居住的帐篷。诗人通过描述战争的短暂和战后的宁静,表达了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在颈联“忆初饿隶起篁竹,一啸千里来黥髠”中,诗人以饥饿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痛苦。这里的“黥髠”是指被刺面或被削发的罪犯,诗人以此比喻农民起义者,表现出了他们的无奈和愤慨。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将军揽镜媚巾帼,何异搏虎驱狐豚”中,诗人讽刺了将军们的贪婪和愚蠢,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发动战争,残害百姓。而在“只今休父八州牧,身佩重寄忧元元”中,诗人则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担忧,他担心百姓在战乱中饱受苦难,无法过上安宁的生活。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表达了他的家国情怀。在“楼船一夕飞度海,汉家上将来天阍”中,诗人想象了汉朝军队攻破敌军,取得胜利的情景。而在“狂童束手赴烈火,雕戈不污妖血痕”中,诗人则以狂童的形象,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愤怒。
在最后的三联中,诗人以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在“坐谯饮至凯歌入,船粟往哺遗民存”中,诗人描绘了战后的丰收景象,以及百姓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的生活。在“五兵包裹高阁束,止戈新榜真成言”中,诗人表达了他的期望:让武器都成为历史的陈迹,让人们都能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最后,在“便当频与方外吏,徙倚风月星河翻”中,诗人以浪漫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愿望:让和平的光辉洒满大地,让人民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止戈堂》这首长诗,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和平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向往,以及深深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的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止戈堂》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朱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期,朱松为抵抗金兵侵略,提出了"止戈为武"的理念,以实现民族和解。朱松的政治抱负在当时的南宋朝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忧虑之情。
诗人朱松生逢乱世,经历过靖康之耻。当时金国入侵中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南宋朝廷未能积极应对外患,反而在内部纷争不断,这使朱松深感痛心。朱松认为,要消除战祸,必须倡导止戈之道,通过政治和谈,实现民族和解。因此,他将书房命名为"止戈堂",以此明志。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一直在与金国进行和谈,但进展并不顺利。朱松认为,要真正实现和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而不是单方面的退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倡导和努力,让南宋朝廷重视止戈之道,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贡献。
去完善